不恰当的规模和尺度,正在中国城市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鬼城”。这些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均低于0.5或稍微高于0.5。按照这一指标体系,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近50座“鬼城”,而三四线城市将成“鬼城”重灾区。但尽管如此,“鬼城”亦不是无法控制的,“还魂”还有余地。 标准排名与《投资时报》联合发布“中国大陆城市‘鬼城’指数排行榜()”。其中,“鬼城”指数位居前十位的城市是二连浩特、钦州、拉萨、嘉峪关、井冈山、威海、锡林浩特、嘉兴、石嘴山、三亚。 目前国内舆论对“鬼城”的判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媒体记者实地探访,以数天黑后亮灯数目或入住率为标准;二是号称“鬼城”博士的独立学者杜猛与城市研究院的“鬼城现象指数”,以开发区或楼盘建成后3年入住率或使用率不足30%为标准。 标准排名希望从更大的空间或时间维度上,以国家住建部的占用地标准来衡量一座城市成为“鬼城”的可能性,而非仅仅 《投资时报》邀请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文辉、王志纲工作室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放,解读中国城市“鬼城”指数排行榜,探讨“鬼城”形成原因,寻求城市去“鬼”化路径。 过去五年中国新建了50个温州城“鬼城”的出现与中国城市过去五年来的扩城大跃进有关。国土资源部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个城市的新区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已建成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平方米,远远超过人均平方米的国家标准。 规划新城新区已成为难以遏止的地方冲动。今年4月21日,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90%的中国地级市正在规划新城新区,部分城市新城总面积已达建成区的七八倍,“空城”、“睡城”、“死城”等现象频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年调查了12个省区的个地级市和个县级市。调查发现,90%以上的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新城新区。此外,12个省会城市一共规划建设55个新城新区,有一个省会城市甚至要新建13个新城区。 榜单负责人透露,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年到年五年间,中国设市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加了0.9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50个温州城(截至年底,温州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公里)。如果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来算,结果将更加惊人。 过去十年,中国正进入城市急剧扩张的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表示,当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至70%,就意味着其已摆脱起飞期,进入发展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也就有必要进行城市扩建了。但对中小城市而言,盲目扩建并不妥当。 该榜单课题组搜集了全国个设市城市过去五年中的建成区面积数据,在此基础之上计算出“中国城市过去五年年均扩城率排行榜(年)”,并最终截取了排名在前50位的城市。进入年均扩城率前50的城市中,大多为杨保军所称的中小城市。 榜单负责人表示,据统计,中国城市过去五年的年均扩城率为5.34%。而在年均扩城率榜单中位居前十位的城市为广东汕尾、江苏南通、海南三亚、内蒙古通辽、四川达州、宁夏吴忠、四川泸州、山东德州、山东济宁、福建泉州。 据中国人民大学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叶剑平透露,年—年十年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而这一趋势正在由省会城市向地级市以及县级市下沉。标准排名的扩城率榜单进一步验证了此现象。 如果以过去五年中国城市建成区增加面积的绝对值来计算,排名前十的基本都为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规律。这十个城市分别为:重庆、苏州、东莞、乌鲁木齐、广州、北京、合肥、天津、长春和大连。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引领一批二线省会城市占据了此榜单的主要位置。这说明,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力依然会是这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经济活力和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是这些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标准排名的研究同时发现,吉林、常熟、鸡西、十堰、双鸭山、潮州、平凉、延吉、丹江口、满洲里等十个城市,在过去五年当中建成区的面积增长几乎为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些城市过去五年间缺乏经济增长活力。 5.34%的扩城率或致50座“鬼城”目前中国尚未从立法层面对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但年,一个新的对城市规模判定的标准获得了学界认可: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万的为中等城市,万~万的为大城市,万~0万的为特大城市,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仇保兴在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任内曾呼吁,中国城市规划绝不能步美国后尘即大幅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密度,造成严重的能源、生态、耕地等资源的浪费。他称,中国人口众多,必须选择紧凑型城镇的发展模式,坚持每一平方公里建成区1万人口的占用地标准。 根据国家住建部这一占用地标准,城市规模也可以按照建成区面积大小来定义,即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为小城市,50~平方公里的为中等城市,~平方公里的为大城市,~0平方公里的为特大城市,0平方公里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按前述的扩城面积,过去五年,中国设市城市的城区人口仅增加了0.35亿人,以住建部一平方公里建成区容纳一万人的城市标准,新建的0.97万平方公里需要容纳0.97亿人,这意味着,仍有0.62亿的人口容纳缺口,当然也意味着将有一批城市成为“鬼城”。 三四线城市成为“鬼城”重灾区文辉指出,媒体报道的天津、昆明、郑州等这些大城市及其周边的“鬼城”现象只是暂时的,因为新城建设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总体来说,这几个城市都是区域内或省域内首位度比较高的城市,城市发展基础好,公共服务水平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吸纳力较强。 易鹏也认为,天津、昆明、郑州的空城现象可以称为“暂时鬼城现象”。这三座城市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多年被压抑的城市化需求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其次,这也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比例在不同的城市可能有所不同。 王放表示,一些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出现“鬼城”问题,短期内有超前现象,不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鬼城”扮演了城市群中的组合城市角色,若政府引导得当,补充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有望及早返回“人间”。 “从榜单可以看出,重灾区是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自身产业吸引力不强,但城市扩张催生了很多新区、新城,城市人口容量与城市扩张率不匹配,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常识性规则,导致这些城市的新区、新城‘鬼城’现象频现。”王放说。 “鬼城”区域性特点明显根据“鬼城”指数排行榜,易鹏分析了鬼城指数偏高地区的区域发展共性。 在华东地区,浙江省以6个城市领先,江苏两个,福建1个。江浙地区是城市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建成区来看,已经完成大城市连绵带建设,一个成熟的大都市带、本地的城市化已经完成。但“鬼城”的存在,说明长三角长期存在大量的劳动人口移动,这些人口为长三角的经济繁荣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却永远不属于这个地区,不能在本地消费,不能被当地吸纳。从这个方面看,这些城市的包容性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和北京的世界城市影响力对比方面,上海对周边江浙地区的影响力最大,但在全国的影响力北京最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与其实力不相配。解决这一地区的“鬼城”现象问题,需要城市更多的包容性增长,而不是剥削式的增长和排外式的城市化。 在河南,上榜的周口、许昌都是农业地区,这两个城市的中心度不够,吸纳能力不强,因此造成“鬼城”现象。安徽的三个上榜城市,出现“鬼城”也是同样原因。 西南地区的“鬼城”,则主要是旅游地产过度开发而旅游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导致。 鬼城”如何“还魂”“鬼城”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注意。国土资源部近期下发了《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去年以来,国土部配合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城市新区设立审核办法》。国土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向媒体表示,目前城市新区扩张问题比较严重,“今后我们将严控城市新区用地,能不批就不批”。 按照相关要求,今后国土部将严格核定各类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当增加城区人口万~万的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城区人口万~万的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从严控制城区人口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 王志纲工作室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放认为,存在问题的新城—即人们所说的“鬼城”—可以通过重新定位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进行“去鬼化”。 她指出,现有的城市化拉大了城市化骨架,但是里面没有导入人口的内容,“鬼城指数”偏高的地区,应在两方面“补课”。一方面,新城应为宜居城市的升级版。当今城市发展已步入宜居时代,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中心城市承载力有限,在新城应植入宜居城市理念,可有效纾解老城人口。简单的搬迁政府、搬迁学校,并不足以促进人口聚集。另一方面,新城应为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平台,吸引上下游产业人口的集聚。 其中,让“鬼城”重返人间,应主要发挥“两商”—即产业运营商和生活配套服务商—的推动作用,从原来政府主导变成由市场化专业力量来主导,通过运营商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做强做大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各种商会和行业协会也是值得 此外,应发挥生活配套服务商在新城升级中的作用。新城建好之后没有人气,根本原因是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诸多新城既已投资建设,就要寻找相应解决方法,尽量减少损失。正如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所言,任何城市空间都可以用一定的数据指标加以框定和衡量,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衡量并且评估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分析其产业环境,检讨和体味城市的宜居性。中国需要构建一套具有人本主义的理想城市发展模型。对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理性、建设性的声音出现。 作者:宿小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