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总体规划交通领域未来发展,指出到年,完成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项任务,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坚定基础。从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年,基本完成交通强国;到本世界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十四五”的谋划之年,更是交通强国建设奠基之年。8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有力支撑,指出主要建设任务为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助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业创新基础设施。 年,是“十四五”的开篇之年,也是建设交通强国正式实施的起点。各省市有关建设交通强国的政策接连颁布,相关项目逐渐落地建设。 赛文交通网收集各省份近些年建设智慧交通、交通强国等相关政策文件,从中选择出有关交通科技相关内容,如城市、高速公路、公路、养护运维等方面,按照省份、城市进行整理归纳,以行政区域划分做出总结,帮助了解各省份的发展战略。 本期介绍有关华中地区相关内容,及河南(含鹤壁市、许昌市、驻马店市)、湖北、湖南(含长沙市)。 河南省 交通强国建设河南省试点任务要点 年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强国建设河南省试点任务要点》。 一、“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全省所有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农村交通网络优化完善,管养机制健全完善,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实现“市市都有示范县、县县都有示范乡、乡乡都有美丽农村路”。农村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和通行客运班线村道安全隐患路段全面消除,大中危桥基本消除,农村公路工程质量耐久性、抗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在示范创建、路域环境整治等方面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在村组通硬化路建设、管护长效机制、“美丽农村路”创建、城乡客运公交化、农村物流服务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地方性标准、政策和规章制度。 二、内陆型多式联运建设 完善通道网络、优化节点布局、推动平台建设、健全标准体系、推进提单物权化、丰富联运产品、培育联运主体、创新体制机制。 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河南省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取得初步成果。建成“米字形+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开通25条以上多式联运示范线路。省级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基本实现部门、区域、方式间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骨干企业信息平台间基本实现互联互通。标准规范创制全面开展,发布省级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形成20项以上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 通过3-5年的试点创建,基本建成网络覆盖广、衔接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开通35条以上多式联运示范线路,国际直达货运班列线路达到8条以上,中欧班列(郑州)年度开行班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省级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运载单元、专用载运工具、转运设备、信息交换接口、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形成50项以上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主要目标 到年,建成一批新型智慧城市,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路径,推动1—2个试点城市达到全国一流智慧城市水平。 到年,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智慧化水平整体大幅提升;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会初步形成;建成5个左右全国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 重点任务 一、推进基础设施集约化 二、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 1、发展智慧交通。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运载装备运行状态感知体系和智慧交通服务体系,聚焦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开展实时路况、公交、地铁、铁路、航班、长途客运、停车场等数据获取和挖掘分析,推动“5G+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预防拥堵、优化路径等出行服务。推进“5G+智慧公交”建设,探索车路协同一体化交通模式。 2、发展智慧城管 3、发展智慧安防 三、推进民生服务便利化 四、推进生态宜居可持续化 五、推进产业发展数字化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年)的通知 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年)》 一、规划内容 规划期限:规划期至年,远期展望至年。 规划方案:在年高速公路网规划总里程公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新增路线公里,规划总里程达到公里。 规划新增路线共35条、公里,按照功能划分为5大类: (1)国家城市群大通道路线10条、公里,分别是:永城至灵宝高速公路、沈丘至卢氏高速公路、安阳至邯郸(豫冀界)高速公路、濮阳至聊城(豫鲁界)高速公路、辉县至鄄城(豫鲁界)高速公路、永城至单县(豫鲁界)高速公路、兰考至沈丘高速公路、民权至砀山(豫皖界)高速公路、周口至平顶山高速公路、南阳至新野高速公路。 (2)郑州都市圈辐射路线4条、公里,分别是:郑州至洛阳高速公路、郑州至焦作高速公路、郑州至新乡高速公路、长垣至修武高速公路。 (3)洛阳都市圈联动路线5条、公里,分别是:沁阳至伊川高速公路、沿太行山高速公路西延、济源至新安高速公路、三门峡至洛宁高速公路、嵩县至内乡高速公路。 (4)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通道路线7条、公里,分别是:商城至麻城(豫鄂界)高速公路、淮滨至麻城(豫鄂界)高速公路、信阳至随州(豫鄂界)高速公路、上蔡至淮滨高速公路、确山至阜南(豫皖界)高速公路、沿淮高速公路、信阳至襄阳(豫鄂界)高速公路。 (5)拥堵路段分流路线9条、公里,分别是:沿黄高速公路、郑州至南阳高速公路、内黄至林州高速公路、内黄至鹤壁高速公路、沈丘至舞阳高速公路、叶县至鲁山高速公路、淇县至延津高速公路、尉氏至临颍高速公路、灵宝至永济(豫晋界)高速公路。 扩容改造路线共15条、公里。 济南至广州高速公路河南段、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河南段、北京至港澳高速公路新乡至郑州段、郑州至栾川高速公路郑州至平顶山段、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河南段、日照至兰考高速公路河南段、兰考至南阳高速公路、菏泽至宝鸡高速公路河南段、晋城至新乡高速公路河南段、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商丘至豫皖界段、郑州市绕城高速公路、郑州至少林寺高速公路、盐城至洛阳高速公路许昌至洛阳段、南京至洛阳高速公路河南段、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信阳段。 在已建成高速公路规划新增出入口个。 远期展望 1.推动高速公路智能化发展,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高速公路深度融合,实现高速公路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高速公路规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2.推动高速公路绿色集约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强新型低碳环保材料研发应用,高速公路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水平国内领先。 3.推动高速公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考虑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工业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要求,培育“高速公路+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 4.到年,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和运输能力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规划布局 全省高速公路网总体采用纵横通道和联络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由16条南北纵向通道、16条东西横向通道和6条省会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公里,省际出口68个,基本实现“市市有环线、县县双高速、乡镇全覆盖”。 (一)南北纵向通道:德州至上饶、济南至广州(并行线:永城至豫鲁界)、商丘至南阳、濮阳至阳新、兰考至南阳(并行线:许昌至南阳、南阳至新野)、大庆至广州(并行线:兰考至沈丘)、安阳至罗山(并行线:上蔡至新县)、北京至港澳(并行线:淇县至延津、尉氏至临颍)、安阳至信阳(并行线:新乡至辉县)、焦作至桐柏、焦作至唐河、沿太行山、二连浩特至广州(并行线:沁阳至伊川)、济源至邓州(并行线:嵩县至栾川)、渑池至淅川、呼和浩特至北海(并行线:三门峡至洛宁)高速公路。 (二)东西横向通道:南乐至林州(并行线:内黄至林州)、台前至辉县(并行线:内黄至鹤壁)、濮阳至辉县、菏泽至宝鸡(并行线:长垣至修武)、沿黄(并行线:武陟至焦作)、连云港至霍尔果斯、虞城至灵宝、商丘至登封、永城至灵宝、盐城至洛阳、郸城至卢氏、南京至洛阳(并行线:沈丘至舞阳、叶县至鲁山)、沈丘至卢氏(并行线:新蔡至泌阳)、淮滨至邓州(并行线:新蔡至确山)、上海至西安(并行线:沿淮)、沿大别山高速公路。 (三)省会联络线:郑州至机场、郑州至尧山、郑州至少林寺、郑州至焦作、郑州至云台山、郑州至新乡高速公路。 三、规划实施 第一阶段至年,通车里程达到公里以上;第二阶段至年,通车里程达到公里。 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 年5月,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 重点任务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示范 2、推进智慧社区试单建设 支持各地建设一批智慧社区试点,依托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中枢平台“城市大脑”,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健康养老、智慧生活圈、智能安防、智慧停车、智能快递柜等智慧应用。 3、开展智慧城市智慧化应用 围绕解决城市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重点在交通、医疗、教育、文旅、城管、安防、公共安全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领域实施智慧化示范工程。 二、数字产业化发展 1、5G产业。 加快推进鹤壁5G产业园、许昌北邮5G车联网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5G在智能制造、农业、教育、医疗、交通、高新视频等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应用。 2、智能传感器。 加快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培育建设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加快组建郑州MEMS研发中试平台。推动智能传感器在环境监测、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示范应用。 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网络规模化商用 加快推进中国联通通信技术实验室、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中国铁塔5G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华为垂天5G边缘计算实验室等建设,开展海量物联网、车联网等更多场景的5G商用试验。 鹤壁市 鹤壁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年) 年8月,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鹤壁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年)》。 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建设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中心,构建一体化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体系。 2、建设绿色便捷的智慧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数据开放应用。 以淇滨区为重点,推进智慧停车项目落地运营。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建设,推动典型应用示范大力推动智能传感器、无线射频、MEMS(微机电系统)、高清视频等物联网技术与产品的广泛与深入应用,优化NB—IoT(窄带物联网),全面增强接入支撑能力。广泛部署监控摄像头、汽车电子标识、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及各行业专业无线传感器等海量多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4、建设城市数据中心体系,打造城市数据引擎。 许昌市 许昌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期)实施方案 年8月,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许昌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期)实施方案》。 总体目标 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许昌市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基于黄河鲲鹏架构、具有许昌本土特色和亮点的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工业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提升城市管理运行效率。 建设内容 一、基础类 1、城市数字平台 2、智慧大脑 二、产业类 1、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 2、工业互联网 三、民生类 1、智慧环保 2、智慧交通建设基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系统、智慧停车的智慧交通平台。构建许昌交通运行一张图,依托交通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实现人群流动与轨迹、车辆来源与去向等监控,为道路、公交规划与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路口车流人流量的信息分析,优化信号灯显示逻辑,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对城市公共停车资源进行整合和智能化改造,对全市路内泊位、路外公共停车资源进行一体化运营监管,引导车辆合理停放,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和周转率。 3、智慧灯杆。建设集音视频监控、5G基站、WIFI热点、多媒体屏幕、充电桩以及天气、环境感知器等设备于一体的新型智慧灯杆。深度整合多类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集约、统筹”,降低城市建设成本,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解决当前城市出现的“杆站森林”顽疾。 驻马店市 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年1月,驻马店人民政府印发《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年)》。 发展目标 到年,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公共服务普惠便捷,城市治理精细高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数据资源融合共享,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建设运营协同有序,城市充满活力,城乡居民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打造全省数据资源统筹典范、中原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建成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湖北省 交通强国建设湖北省试点任务要点 年6月,交通运输部批复《交通强国建设湖北省试点任务要点》。 试点内容: 一、现代内河航运建设 二、“四好农村路”建设 三、智慧交通建设 1、打造省级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2、构建智慧公交体系 3、建设智慧地铁体系 4、打造智慧机场 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启动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应用,智慧地铁、智慧机场示范项目初见成效,智慧港区达到4个。襄阳建成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云平台,智慧公交建设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武汉地铁实现无人自动运行系统的技术落地和独立运营。武汉天河机场实现生产要素数字化、飞行服务区域智慧化、旅客服务自助化,建成“一库一系统四平台”。 通过3—5年时间,建成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智能化应用等体系基本建立。力争建成涵盖全省大中城市的智能公共交通信息化平台。武汉全面建成智慧地铁体系,运营服务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武汉天河机场实现机场“空、地、人、物”联动协同,实现资源物联化、决策智慧化、安全预防化、管理可视化、运行协同化、服务个性化。 四、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五、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 六、多式联运创新发展 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年) 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年)》。 交通补短板工程 三年目标:到年,建成一级公路公里、二级公路公里,全省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突破公里,国省干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建成高速公路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公里。 建设内容: 多式联运:重点推进S黄石西塞至棋盘洲段改建工程、宜昌市猇亭区云池作业区至正大路连线公路工程等疏港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 干路建设:重点推进G河谷汉江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G荆门市桃园至子陵段等干线公路项目,加快G襄阳市襄州至宜城段新改建工程(一期)等干线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全省国省干线公路达标行动,构建“布局完善、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国省干线网。 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呼和浩特至北海高速宜都至鄂湘界段、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改扩建、鄂州至咸宁、武汉至阳新、武汉至大悟、宜都至来凤、燕矶长江大桥等一批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项目建设,着力构建“扩容提质、内外相通”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 新基建工程 交通新基建。开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扩容交通数据中心,提升交通云数据中心的运行承载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行业服务能力,打造危化码头港口智能监管平台和省级高速公路视频云平台,推进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和部省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船员远程培训点和船员远程培训考场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着力解决传统基础设施比重过高、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不高,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建设周期较长造成的地下基础设施底数不清等问题,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智慧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和智慧管网、智慧水务、智慧市政、智慧城管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 城市补短板工程 补道路交通短板。着力解决城市路网密度不足、微循环不畅通、主次干道断头路、公共停车设施和充电桩不足等问题,谋划推进城市道路建设、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快速路、公共停车场等方面的重点项目。 湖北省年省级重点建设计划 年5月,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湖北省年省级重点建设计划》。 交通运输类项目:57项,总投资额约.5亿,年计划投资.7亿 公路路网:41项,总投资额约.4亿,年计划投资约.1亿 铁路:7项,总投资额约.6亿,年计划投资约.65亿 代表性项目包括:年度投资35亿元的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武汉至河口段;年度投资38亿元的十堰至巫溪高速公路鲍峡至溢水段;年度投资50亿元的郑万高铁湖北段等。 湖南省 交通强国建设湖南省试点任务要点 年5月,交通运输部批复湖南省《交通强国建设湖南省试点任务要点》。 湘赣边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1、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2、完善顶层设计 3、打造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推动铁路连通; 推进区域内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畅通衔接,加快沪昆高速湘赣界至娄底扩容工程、遂川至桂东至新田高速、江背至干杉东延高速等项目建设,实施G清冲至伍市、G汝城永丰至集龙(丰州坳)等国道提质改造,实现区域普通国道省际段二级以上贯通,加快S、S、S、S等与江西连接的普通省道提质改造,实现省际段三级以上连通; 推进区域“四好农村路”建设; 交通科技兴安 1、建设“两客”车辆智能监管平台 2、不停车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整合应用全省行业内外治超相关数据资源,建设超限运输运行监管系统、违法超限运输执法管理系统、指挥调度管理系统、综合分析评价系统、大件运输许可系统、站级系统。完善IT支撑环境,健全前置服务器、工作流中间件、视频管理平台等主机及支撑软件。完善外场终端,完善公路超限检测站的卡口设备、网络安全设备,建设非现场检测点设备,接入公路超限检测站、非现场检测点设备、高速公路出入口、货运源头站称重检测数据和视频图像,完善治超监控网络。 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在“两客”车辆监管方面,建成监管省中心和各级平台。 在治超联网管理方面,基本建成运行监管、超限执法、指挥调度、分析评价、大件许可、站级6大应用系统,打通省市县站四级数据传输,推进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与公安交通管理、住建(城管)、安全监管等部门管理系统联网对接。出台《湖南省治理货运车辆超限运输不停车检测非现场执法实施办法》《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安装与使用技术规范》,推动全省治超工作信息化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3~5年时间,在“两客”车辆监管方面,基本实现不安全驾驶行为预警信息处置处理实时到位。 在治超联网管理方面,全省货车超限率明显下降,建成由“1”个云平台+“6”大应用系统+“1”个公安交警道安云外挂系统+“1”个治超联网监管中心构成的全省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治超工作实现“全站点覆盖、全过程记录、全业务上线、全链条管理、全方位服务”,形成全省治超“一张网、一盘棋”科技治超新机制,治超决策分析能力显著增强。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年) 年1月,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年)》。 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智慧建筑、市政物联、交通物流等应用场景的感知设施部署,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 物联网产业强基工程 推进感知互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部署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窄带物联网,推动物联网的规模部署与集成应用,实现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等应用场景的深度覆盖。面向交通、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深入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导航及定位系统、车载物联网终端等,形成一批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车联网解决方案。 长沙市 长沙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年)行动计划 年7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印发《长沙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年)行动计划》。 实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推进5G网络规模建设 大力推动5G在工业互联网、智能驾驶、超高清视频、医疗健康、智慧城市、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场景应用和垂直行业应用,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 测试区、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5G相关产业集聚区建设。 实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依托长沙现有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加快长沙市政务云二期、城市超级大脑、城市运行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在政府公共服务、智慧城市、智能驾驶、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有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到年,长沙市政务云二期、长沙市城市超级大脑、城市运行中心等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 实施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打造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融合示范区 充分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的平台优势,完成车路协同“两个”工程二期建设,打造智能驾驶第一城。大力实施智能汽车产业“火炬计划”“头羊计划”,扶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逐步对重点车辆加载智能终端,开展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建立以汽车电子标识为载体的汽车身份认证机制,以及基于汽车电子标识的身份强认证属性拓展停车等涉车服务场景。依托智能网联云控管理平台构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交互与综合应用公共服务云平台(湖南分中心),打造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湖南)、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总部基地、智能汽车软件产业孵化基地,为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研发测试、检测认证、商业应用、行业监管提供全面支撑。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的决定 年10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的决定》。 主要目标 到年,城市超级大脑运行顺畅,初步建成“全国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 到年,数字孪生城市和实体城市实现同步建设生长,推动长沙智能化治理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到年,数据资源成为驱动长沙精明增长的关键要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为长沙享誉全球的“名片”,引领长沙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一、筑牢发展基础,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1、完善基础网络设施 加快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部署,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能驾驶、医疗健康、在线教育、档案管理、智慧旅游、设施农业等场景应用,支持建设湖南省“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长沙星沙)。 2、优化云计算设施 建设全市云管平台,实现云网资源统一管理。 3、升级城市超级大脑 按照不同行业领域需求,推动城市超级大脑数据中台、应用中台、人工智能??(AI)中台的迭代优化与能力升级。构建城市运行和行业领域知识图谱,实现从原始数据到图谱数据的映射管理、规则配置、多值融合和知识获取。丰富城市超级大脑集成应用,建设城市领导驾驶舱,实现对城市整体运行状态的即时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处置。 4、拓展物联网设施 建设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构建重点部位高效感知的“城市神经元”系统,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结合照明、通信、视频监控、车联网、物联感知等应用需求,推进多功能智慧杆建设。 二、打造数字政府,让城市更敏捷更有温度 深入推进城市智慧治理 突出“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加速融合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将智能网联云控管理平台统筹纳入城市超级大脑,逐步完成重点车辆、路侧设备、云端平台的智能化、网联化改造,加快形成智慧交通长沙版集成解决方案,打造“智能驾驶第一城”,构建公众出行一体化(MaaS)体系,创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应用领先、配套设施完善的交通强国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和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区。 内容来源:交通运输部、各省市地区人民政府、各省市地区交通运输厅及其他部门 推荐阅读 第十届(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南京盛大开幕版《如来神掌》本免费送(先到先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