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军马场旧事

李仁清年8月底,我所在的步兵第团三炮连正在张家口坝上狼窝沟一带参加全团阵地建设大会战,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乌兰哈达军马场和水泉农场执行生产任务。年轻人的好奇心让我们对这次任务充满期待。出发的那天早晨,三辆解放牌军用运输车来到连队驻地大宏沟阳坡村。车队出发后,先是一路向北。过张北县城后,便向西北方向前行。越往前走,视野越开阔,村落越稀少。大约中午后,指导员谢京山带领一排乘坐的卡车在一个叫高勿素的地方离开了车队,他们是被安排到水泉农场执行任务。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才在草原深处的几排房子旁停下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乌兰哈达军马场。看到眼前的这番景像,之前所有的期待荡然无存。网络图片

乌兰哈达军马场是师的一个农副业生产基地。在粮油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部队的粮油供应虽然国家能够给予保障,但供应标准只够吃饱,离吃好还有差距。因此,各部队都想办法建设一些农牧场等生产基地,以弥补供应标准的不足,改善官兵伙食。

乌兰哈达军马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草原上。这“盟”、“旗”过去就知道是内蒙古自治区地区、县一级的行政机构,而“苏木”是公社、乡、镇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到了乌兰哈达才知道的。

乌兰哈达有一个小镇,镇上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在茫茫草原上的这座小镇就算是当地的一个大地方。从乌兰察布盟所在地集宁市通往边境城市二连浩特的铁路(集二线)从小镇的西头通过,并设有乌兰哈达站,每周有两趟北京至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通过,每天还有两趟集宁至二连浩特的慢车往返并停靠。

网络图片

从乌兰哈达小镇往东南约五公里便是军马场。刚到军马场时,我们曾经步行近一个小时,到小镇上看了看。我年底当文书后,每月都要从水泉农场到乌兰哈达军马场,然后从乌兰哈达站乘火车到集宁,再从集宁倒车经大同到张家口,最后从张家口坐长途客车到膳房堡,回到营部报军事实力。

乌兰哈达军马场场部呈开放状,中间一排平房为场机关办公用房。三炮连到达后,连部就设在这排办公用房里。办公用房的西侧是工作人员宿舍,连队就住在西侧这排房子里。连队的食堂设在办公用房北边的一排房子里。在办公房的东侧有仓库、晾晒场,南侧、北侧有马厩、牛棚和羊圈。在军马场的周边,还有大量的土地和草场。

连长杨秉忠带领二、三排、指挥班和炊事班(部分人员)到达军马场后,被安排承担军马场种植的小麦、莜麦、胡麻等农作物的秋收,和养马、放羊、放牛等任务。连队两个排六七十人被分散安排到各个生产点上,最少的点上一两个人,最多的也就十来个人。放远望去,只能看见一个个穿着绿军装的人影在那里晃动,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在茫茫草原上,两个排的兵力在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

三炮连连长杨秉忠

在草原上种植粮食,完全靠天吃饭。春天机械化播种,秋天机械化收割,单产虽然不高,但由于种植面积大,总产还是非常可观的,每年都能为部队提供了一批粮、油、肉。

在乌兰哈达军马场,我们指挥班6个人没有安排固定的工作,每天都是临时指派任务。干得最多的是清理马厩、羊圈、牛棚、运粪,秋收时主要是晾晒收回的小麦、莜麦和胡麻并装袋入库等活计。

当时最被大家羡慕的是四班长李祥政和五班长戴绍荣,连长安排他俩每人开一辆四轮拖拉机。他们之前并没有培训过,师傅讲了讲就上来摸索着开。好在草原上空旷平坦,人员稀少,一般不会发生事故。其实开拖拉机并不是一个轻松活儿,驾驶员座位正在两个大车轮之间,又没有减震,拖拉机跑起来颠簸的厉害。我曾经在副驾驶位上坐过,半天下来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一样。当时有不少战士通过四班长李祥政和五班长戴绍荣上去试着开过,开着拖拉机在草原上跑一圈还是很兴奋的。

李祥政(右)和作者在一起

在军马场最大的好处是,生活相对松快,不用出早操,每天可以晚起床半个小时,晚上熄灯时间也不是那么严格,劳作一天后打打扑克,下下象棋,日子过得悠闲自得。

当地牧民善长骑马,孩子们从小就会骑。军马场的马很多,只要胆子大,马可以随便骑。军马场有一匹种马,高大的身驱,长长的尾巴,每天扬着高傲的头颅,穿梭于马群之间,堪称马中的巨无霸。九班长程龙娃是个矮胖子,一天他心血来潮,不知道怎么就骑上了这匹大种马,引来了战士们的围观。高大的种马与矮小的骑马人显得特别滑稽,逗的大家前仰后合。

三炮连七班合影。左起,前排:熊其桂、吴桂鑫(班长)、田连仲(副班长);后排:苏保文、张丙乐、赵从柱、孙瑞清

刚到军马场时,有一匹老马常常因体力不支而摔倒。这匹老马本来就站立不稳,有时还会遭到其它马匹的骚扰,一碰就倒。军马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马的血液只有站着才能够正常流通,如果躺下,头的血液就承受不了,时间长了就会死亡。这匹老马年轻时曾经生育过很多马驹,是有功之臣,一定要让牠得以善终。因此,我们会时常被叫去抬马,四五个战士才能把这匹马扶起来。一个多月后,这匹老马寿终正寝,我们才结束了抬马的任务。

在军马场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经常吃到驴肉和羊肉。特别是在晾晒小麦期间,常有脱群的毛驴跑到晒麦场偷吃粮食,吃饱了就找水喝,小麦见到水就膨胀,毛驴很快就被撑死,死了就让炊事班收拾收拾炖给战士们改善伙食。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驴肉做好了真是极品美味。羊肉则主要是冬天天气寒冷,常有羊被冻死。当时因为经常吃羊肉,食堂里总有一股难闻的膻味,一些不爱吃羊肉的人闻到这股味道就不舒服。

网络图片

在军马场最大的问题是馒头蒸不熟,原因是当地的地下水含有某种矿物质。这里的水喝到口里发咸,洗到脸上发滑。在离军马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火山遗址,说明这里曾经喷发过火山,地下水里含有什么元素我们不得而知。想想当地的牧民和长期在军马场工作的同志,他们一直就是用这样的水生活,真是难为他们了。

乌兰哈达火山遗址(网络图片)

再有就是洗不上澡,天天劳动却没有洗澡的设施,特别是收割、晾晒小麦时,麦穗碰到身上格外刺挠,每天只好烧些热水擦擦身子。刚到军马场不久,场领导安排一辆拖拉机拉着战士们去察右后旗洗澡。拖拉机车头与车厢是靠一个三角形的牵引架连接,车跑起来后,车厢会两边甩,有的战士出发后不久就被甩得晕了车。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我不晕汽车,不晕轮船,却晕拖拉机!”现在想起来,用拖拉机拉一车战士往返五六十公里去洗澡,的确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在军马场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两三个月师电影队会来放一次电影,这时周边十里八乡的牧民都会赶来看电影。那时候还没有电视转播机站,军马场看不到电视。军马场没有篮球场,唯一一次打球是那次去察右后旗洗澡时,有个战士带去一个篮球,洗完澡找到一个篮球场玩了一会儿。

三炮连卫生员黄希忠(后)和通信员戴连山(前)在乌兰哈达合影。

军马场的羊皮非常便宜,几块钱买上两张羊皮,请驻地的师傅加工一下,就能做一个很好的皮褥子。我在军马场做了两个山羊皮褥子,其中一个羊毛好一点的送给了在医院住院的副班长高遵海。我自己留用的那个皮褥子至今还在,只因为是单人褥子,没有机会使用,一直压在箱底,却舍不得丢弃,因为那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年底,可能是水泉农场的兵力不足,杨秉忠连长通知我们指挥班转战水泉农场。至此,我们结束了在乌兰哈达军马场四个月的工作,告别了那片美丽的大草原,开启了在水泉农场新的生活。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李仁清,湖北枝江市人,从军四十年,现居住北京。曾从事10年文字工作,偶有小文见报。1.来稿字数需要以上,含个人简介方可加注原创标识,不加注原创无法添加到个人专辑。2.本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