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写在前面

13天大漠胡杨自驾之旅,其实在第四天就离开了额济纳,行程的大部分都在接下来的转悠中。自驾的好处便在于随意、方便,只要旅伴合适,甚至都可以临时起意,拐个弯,绕个道,想看什么看什么,想吃哪样吃哪样,想玩多久玩多久。

好了,继续我们的行程!

第六天:甘肃酒泉—张掖丹霞地貌—武威

酒泉的早餐,怎么说好呢,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有点恶油油的感觉。一种叫作糊锅的食物,其实就是把大麻花掰成的麻花瓣,还有粉条、面筋倒到一口盛满了汤的锅里。这汤似乎是用鸡汤加粉子调的,里面加了比较浓的胡椒,有咸淡味。把这些东西搅搅,问下食客喜欢哪种更多些,然后下勺舀,盛在大碗里,盛的冒尖,就是糊锅了。

当地人吃得很欢实,偌大一碗吃得溜光,汤都不剩。我却不行,没有面条,没有蔬菜,很奇怪的感觉。

后来知道,这原来是酒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

说是从前几位在酒泉的异乡人,过年了仍回不了家,便在客栈中拿出各自的食物,有鸡肉有油饼有麻花有粉皮,烩在一起,熬了一锅粘糊糊的年夜饭,便是糊锅的来历。

还说有位老先生,在外漂泊多年,临死前拉着儿女的手,只想吃一碗家乡酒泉的糊锅。儿子打飞机飞到酒泉,打听哪家糊锅好,一买十几碗,满足了老父亲的临终愿望。

说也奇怪,这种奇特的食物,只有酒泉有,别无分店。据说就连酒泉下设的6个县市都没有。至于价钱,那是便宜到家了(4.5元/碗)。

半碗糊锅下肚,出发去往临泽,看《三枪拍案惊奇》的外景地。老谋子通过这部影片满足了他对于强烈色彩的癖好,小沈阳一身粉色在七彩丘陵间大唱《我只是个传说》。炫目的铁锈红、生涩的鹅屎黄、陈旧的英国蓝、低调的朴素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不过,电影给人以误导,事实上张掖丹霞地貌很神奇,但绝不像电影里那样抢眼绚丽、焦躁疯狂。就是想拍出网友们上传的照片那样鲜艳的效果,一是需要极耐心地等待合适光线,二需要后期处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文科生无法理解一大片丘陵怎么会呈现出七彩颜色,只能从形而上的角度想象歌颂。

科学的解释则是:丹霞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距今约万年的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管理者依例为这些彩色丘陵取了很多名字: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万僧拜佛”。一大佛,仰天长卧,面部轮廓分明,尤其是袈衣褶摆,呈七彩颜色,栩栩如生。朝拜的僧人一律绛红僧袍,或伏或跪或拜,身形呈一个个隆起。

还有孔雀开屏。整面山形就像一只昂首望天的大孔雀,下面一个个七彩小丘如同孔雀的屏,扎煞开来。

如此一大片的彩色丘陵,藏在山岭深处已有几百万年,惊艳世人却是近些年的事情。

关于张掖丹霞是谁发现的,又是谁介绍给世人,一直存在争议。

中央台在报道时采访了当地一名姓雷的农民,他就成了网络上认可的发现者,据说他是在放羊的时候看到了这些彩色山的;第二种说法是当地一名姓乔的退伍兵,因为当过九年义务兵,有些见识,觉得这些彩色山峦与众不同,拼命游说村里搞景点开发;第三种说法则是一名姓郑的摄影家,3年第一个在《兰州晚报》上用整版篇幅发表丹霞地貌摄影作品,还介绍了发现与创作的过程。

其实不管谁是“第一人”,张掖丹霞着实美得让人晕眩。

在同行理科大咖的解释下,我总算搞明白了七彩丹霞的成因:此地土壤、岩石中富含各种成分,在地壳运动中露出表面,经过雨雪淋溶、寒冻风化、日晒风蚀、生物氧化等多种物理、化学作用后,呈现出红褐、紫红、灰绿、黄绿、灰黑等色彩。虽地貌有升有降,坡度有缓有急,那色彩条带却一直顺岩层线延伸起伏,呈现出如今这立体的自然锦画。

据说表面的彩色层要60年时间才能成就10厘米,所以景区广播里总反复警告游人,不要踏上彩色土层。我偷摸一把,感觉就是黄土混和了砂粒。

彩色丘陵中藏着在《三枪》中发挥了“三岔口”作用的麻子面馆。是老谋子当年为了拍电影花60万建的,每块青色砖瓦都从河北安徽运来。电影拍完,面馆也留下了,成为彩色画卷中唯一的人文景观。

离开张掖,继续河西走廊的奔徙。左边是阿尔金山,右边为头顶积雪的祁连山,中间就是阔远平坦的河西走廊。这里土地肥沃,玉米正金黄,风光层次鲜明,色彩丰富。

唐诗宋词中的名字:酒泉、张掖、武威……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重镇,一一被车轮抛在后面。

傍晚,车过山丹,突然看到高速公路旁有一段段黄土夯就的墙垛。难道是传说中的明长城?百度,果然是。再行,看到了“蔫支山”的地名,竟是席慕荣笔下的那个“蔫支山”: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汉武帝时期,匈奴在此大败,不得不放弃温暖舒适的的阴山障佑,一步步退回到“少草木,多大沙”的西北大漠。

说起来,这也是大汉民族的自大。说是英雄盛举,对于匈奴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被逐之后,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民族,只能躲在地域偏僻、物产馈乏的苦寒之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蔫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虽然有后来的昭君出塞,嫁于单于,终无法长久和平相处。偶尔翻过阴山来犯,依然会遭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概英雄。只能采取穷寇之径,或偷或抢,继续征战,如此直至一部分泯然汉人,一部分与欧洲多个民族同化。

匈奴不在了,但你我的血液里,未必没有他们的基因。

车子开始穿越祁连山,直抵达了米的此次自驾之旅最高点,又开始下行,进入武威境内。

晚吃新疆大盘鸡(65元),那叫一个量大啊,足有脸盆大。大盘鸡里内容丰富,宽粉、豆角、小公鸡肉、手工粉条、豆腐皮、面筋,还有辣椒。使劲吃,也只吃了1/2。

第七天:甘肃景泰(黄河石林)

早晨牛肉面下肚,再次上路,依然是G30连霍高速,依然在祁连山下,依然是河西走廊。

13时驶入景泰,按照指示牌,一直向黄河石林而去。

三岔路口加油,经过几个村庄后,开始翻越山梁。峰回路转,一忽儿在荒无人烟的秃岭间行驶,一忽儿又陡地出现了新修的路。道路似乎没有尽头,让人无法相信这烟尘四起之地会藏着电影镜头里那“一哨人马忽地冲出”的大峡谷,若不是半天才出现一次的指示牌,几要疑心走错路了。

终于,车子过了宽阔的一处修路工地,在烟尘中驶进又一重秃岭子,满眼黄色与刚才看到的无异,却被推平了,依地势平整出几层简陋的停车场,随便用白石灰画着线。

售票处前立了一兜土黄色雕塑,标明这里就是黄河石林地质公园。

进得门来,先行鸟瞰:在这以灰白、土黄为主色调的世界里,在重重叠叠的崖岭间,地势陡然变化,从我们所站的山头,笔直向下,足有多米的深处,就是伟大的黄河!在此拐出巨大的S弯,冲积出一片平原坝滩,护佑着一处村庄——正是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龙湾村。

龙湾村绿色环绕,村舍俨然,宛如世外桃源。可以看到大片的果园,远处则是平整的农田。黄河的那边,则是林子,是滩坝,是更大片嶙峋挺拔的峰林,那里就是黄河故道之一饮马沟。

多年前,一群躲避饥荒或者战乱的人,来到了龙湾村,在此定居。他们与世隔绝,年来与外界相通的只有两条途径:一是顺着黄河漂流,二是多米崖壁上修出的天梯栈道。

年,景泰县文化馆一个叫苏云的画师,第一次从米垂直天梯下来,来到龙湾村。不过,那时候他并没有发现村庄对面、黄河那边,隐藏着奇峻的黄河石林。

10年后,苏云又一次因为工作的缘故来到龙湾村,画了不少写生,这个黄河边的村子渐渐地被景泰人所知。此时,黄河石林仍处于“隐居”状态。

年冬,苏云第五次探访。他和当地人一起坐上拖拉机,沿着黄河边的一条土路由西向北,然后急转西去,就此进入饮马沟。

这是当地人世世代代走惯了的沟,周围的那些高大的土林早已经看得习以为常。而在苏云,不啻于石破天惊的发现。他惊呼,恨不得跳下车去。他却知道,这次行程,将给村子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年,《甘肃日报》刊登了发现石林的消息。

严格说,黄河石林里并没有石,而是沙砾石和黏土结合形成的土林,因为最初如此叫,便一直沿袭至今。

1年,这里被确定为自然保护区。

2年,又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龙湾村的宁静被彻底打破。

天梯扩修成了“二十二道湾”。大巴(65元/人)行驶在陡上陡下的崖壁间,每道弯都能拐出度。如此拐了22道,才从高高的公园入口处,下到黄河岸边的龙湾村。

很多回程的游客手里提着肩上扛着成袋的苹果。据说龙湾村的苹果特别好吃,我立马从路边摊买了一个,原来是红富士,要5元一个。苹果水大,有些酸,没觉得特别好吃。对于出生在盛产苹果的大连的我们来说,一般地方的苹果还真未必能够征服味蕾。

电瓶车在龙湾村中穿行,处处都是农家乐。有游人与村民一起路边闲坐,果园里苹果累累,伸手可触。

电瓶车把大家送到了黄河渡口,河边立有一个大水车,在很多表现黄河石林的片子里都出现过。一眼看到了激动人心的羊皮筏子,12只吹了气的肿胀的肥羊趴在筏子下。这些羊的姿态让我难受,它们忍气吞声地活了一辈子,肉被吃了,皮被扒了,还要反反复复在这河上驮人。

羊皮筏子出乎意料地稳当。划船大哥一脸沧桑,就像要去抢什么东西一样埋头苦划。大哥说用这样的速度,他一天能来回八趟,一艘筏子90元,交给旅游管理部门25元,划到黄河石林入口后,连人带筏子坐小货再回到渡口,司机收10元。如此一来,一趟筏子净赚65元,一天就是元。当然,这样的强度,一年中也就黄金周这样。

不光羊皮筏子划得飞快,接下来的驴车也同样。以前看到的游记里,都称坐驴车游黄河石林悠闲的很,赶驴车的大姐边走边唱,还指给游客看石林景点,介绍那些名称、传说。现在可没这待遇了,大姐眉头紧皱,一脸焦急,步履匆匆,一边赶着驴车,一边紧着走。5公里的沙石路竟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她们的纪录是一天来回五六趟。如此急匆匆地赶路,省略一切耽误时间的环节,为的当然是多跑一趟,多赚一趟钱。原本50元一趟的驴车,旺季涨到了90元。回程搭乘还要另付钱,一人10元。

驴车抵达它的终点后,游客要想登上黄河石林的最高处,鸟瞰这一片山河,有两个选择:乘缆车,或坐卡丁车。

大凡选择卡丁车的,都喜欢冒险与刺激。狭窄的黄土道尘土四起,我用头巾包着脸,只露出戴墨镜的眼睛。会车时,一车几乎要倾成30度角,煞是刺激。也有车子跑到半路坏的,坐在车后架子顶上的车主便蹦下来,蹲在路边修,游客只得无奈地等待。

龙湾村现有多户人。旅游开发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家里人分工明确:男人划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渡人;妇人赶驴车在饮马沟里载人;儿女若不出外打工,就开卡丁车运人;年纪大的老人,则在家里操持农家乐,兜卖苹果,餐饮住宿……如此形成接力之势。

一路上,对龙湾村民的兴趣,倒超过了黄河石林给我的震撼。石林此前太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里,经典、雄伟、壮阔,神奇到极致,反倒让我无法可说。

很没出息地,眼前总浮现那样的烟火画面:一天下来,游人散尽,龙湾村安静下来。全家人围坐灯下,各自从兜里掏出钱来,算一算是老父老母挣的多,还是男人女人赚的爽,或者是儿女的收入更可观。

(车轮在转,行程还在继续。图片由同行朋友提供。他说实在看不得我低水平的手机照)

继续大西北秋日色彩之旅吧!

第八天:甘肃景泰—宁夏银川—内蒙古鄂尔多斯

一早离开景泰,上京藏高速,继续河套平原行驶。途经青铜峡、中宁、乌海,出甘肃,进入宁夏境内,转荣乌高速。

中午时分,车至银川,驶上银川绕城高速,经过来时经过的那个鸣翠湖国家公园。至此,大西北的“∞”形状划完了2/3,里程数也达到了公里。

傍晚时分,车子驶入康巴什——著名的“鬼城”。

好奇心驱使我们在这座经常被人拿来跟迪拜相比的城市里转悠了一圈。极宽的马路,极大的广场,极高大上的群雕,处处透着野心。似乎是布局了一个极大的框架,搭建了一个极大的舞台,准备做一篇极大的文章,但因为仓促,因为没有时间与空间、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显得心虚而苍白。

康巴什是鄂尔多斯的副都城,本来只是一个草原村庄,因为太有钱,且有的是地,便硬生生从村庄升级为城市。一切都建得极大,极壮观,极阔绰,极富余地。政府各委办局,一个名头一座大楼,前面都有大广场,有大面积的停车场。什么都充裕、富足,只一样,看不见多少人。

鄂尔多斯因为煤炭开采赚了大钱,一下子冒出成百上千名暴发户,投资大量的房地产项目。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大量在建项目嘎然而止。或遗留框架,或一片空地,或已经开始外立面装修,如今却一片片地凝固在那里,死气沉沉,十分诡异。

离开康巴什,沿着宽阔平坦的马路,没多久就驶入东胜。这里就是著名的鄂尔多斯。

企业鄂尔多斯之于东胜市,就像伊利、蒙牛之于呼和浩特,海尔之于青岛,甚至比后二者更重要,以至于用企业的名字取代城市的名字。

鄂尔多斯人气稍旺,但也可以用冷清形容。从入城起就是高楼大厦,宽阔马路。主干路旁高大上的酒店很多,驶近了,却连个灯光都没有。有的已经停工不建,有的压根没开过业,甚至是经营多年后又关门歇业。

前几天顺着入城道路临时找住宿地的经验不好用了,都驶入鄂尔多斯市中心了,才总算找到一家营业酒店,名曰古诺。这也是此次大西北旅行中遭遇的唯一一家淋浴房哗哗漏水,不得不更换一间房,却又要面对没有空调的尴尬的酒店。

与修淋浴的工人闲唠,他说酒店开业9年了,老板换了好几茬。近几年客人少,老板没什么心思经营,好多东西坏了也不修。鄂尔多斯一年内走了五六万人人,整座城市都停滞萧条了,何况一家酒店?

晚上在川菜馆吃鸭头,这是无可救药地爱着川菜的人在陌生的草原城市莫名其妙的选择。

第九天: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告别曾经的和现在依然是的奇迹,议论着只有不可思议的中国才能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情景,继续赶路。下一站,要去山西大同。

因为选择了国道G,与运煤大车队挤到了一条路上。尽管路边歪歪斜斜树着“前方米减速带”的牌子,还总是躲闪不及地一颠再颠,最厉害的一次听得到底盘“咣啷”一声。完全没有人性化考虑的高高的突兀的圆柱形水泥减速带,成了一整天行驶中最让人头疼的环节。

车子经过一个小镇,似乎就是为了堆放运煤大货车的遗骸而存在的。一辆辆缺胳膊少腿没脑袋少屁股的大货互相紧挨着靠在一起,仿佛废弃的变形金刚垃圾场。巨大的轮胎杂乱垛放,满地随意丢弃的垃圾、脏兮兮的废水、大片色泽不明的油污,低矮的摇摇欲坠的房屋。一切都仿佛病入膏肓般,比黑水城更加绝望和沮丧。

小镇很快被抛到脑后,对面狭窄的单排道上,运煤大货一辆接一辆首尾相接,看起来已经停了很久。我们的车子跑啊跑,愈行愈慢,终于停了下来,也压车了。

前面一辆京牌轿车下来一男子,张望许久,一脸无奈。这哥们要回北京,被导航导到了这条路上,一路奇怪自己咋就跑这么条路上了?

我们也奇怪,咋稀里糊涂上了这条路。

所以提醒各位:长途自驾尽量还是要选择高速公路。修高速的目的正是为了方便、安全,即使有的地段绕一些,算上堵车、危险、颠簸的成本,也要比走国道强很多。

对面的运煤大货倒淡定,司机抽烟的抽烟,把脚翘到窗外睡觉,三五成群闲唠,路边撒尿,泡方便面吃午餐,煲电话粥……看起来这样一压压半天的情景是常态,他们自有打发时间耐心等待的方法。

大货颇有路德,也不知是在谁的指挥下,一辆辆往前提,靠得愈发近,几乎头尾相连,终于腾出了一条路。小车驶上反道,灵活前行。一两公里后,看到一辆运煤大车翻在路边,车头变形不成样子,四胎瘫瘪,煤洒一地,将双向的道路都占了,正是大压车的原因。

终于过了这野蛮而原始的路段,进入山西境内,大货明显少了。翻山时,漫山遍野的樟子松全黄,色彩艳丽,层林尽染。像是要补偿前一程的刺激和伤害,这段风景是治愈系的,抚慰心灵。

下午3点多,车子进入山西大同左云县,接近云冈石窟。

十年前来云冈石窟,导游说这里的佛像都穿着黑袈裟,因为大同是煤都,空气里都飘着煤面子。云冈造佛风蚀严重,印象中好多如同骷髅,就像人死去后正逐渐归于泥土。

再来云冈,一切大不同了,两公里外就建起停车场、售票处(元/人)。进得景区,如同进入一个大公园,有河水,有亭台楼榭,亦有仿古的商业街,种满绿植,是为了阻挡风沙、煤烟,减缓石窟造像风蚀的速度。

云冈石窟现在也是个大商业区了。

售票处高大上,同时也是展厅。

亭台楼榭、河流绿植起到了防护风沙的作用。

可坐电瓶车(10元人),也可步行。走到景区尽头才是武周山,著名的石窟就在山之南麓。

云冈石窟太有名了,网上资料很全,在这里就不啰嗦了。三个字:慢慢看。

广为流传的造像,相对完整。

石窟蚀化严重。

石窟外建起保护性建筑。

晚入住大同,酒店很多,且便宜。

第十天: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

早在大同吃了沙县小吃老鸭面。

之后上G55二广高速(内蒙古二连浩特至广州市)。从大同收费站进入,开始回程。

中午时分,孙石高速结束,进入京大高速,直奔北京而去。从这一天起,十一黄金周结束,高速公路开始收费了。

下午1时多,从东花园出口进入延庆境内,驶上G6京藏高速。经北五环,在休息站加油,此时已经穿行于首都严重的雾霾中了。

不久驶入G1京哈高速,奔沈阳方向而去,慢慢驶离雾霾。

从河北香河收费站下道,进入秦皇岛市,赶路的一天结束。

第十一天:秦皇岛—山海关

上午9时离开秦皇岛,往山海关而去。

山海关离秦皇岛不过15公里,所以一定不要错过,拐个弯就顺道玩了。山海关名气大,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以前曾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获称“天下第一关”,与万里外的嘉峪关遥呼应。

有意思的是,山海关一墙之隔,一边是辽宁,一边是河北。

天下第一关由大将军徐达于明洪武十四年()所建,现在已经扩建成一个大景区,亦是商业区,各种小店铺都在招揽生意,甚至还有“人体奥秘馆”这样低级的噱头。门票则涨到了离奇的元/人。

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你有记者证、学生证、导游证、军官证,或者老年证、残疾证,一定拿好,因为一路下来省了不少门票钱。

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多年间,有90多位兵部分司于此主事。

标志性建筑——“天下第一关箭楼”必须要看,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

印象深的是关外公园公厕旁,立一碑,上书“孟姜女哭倒长城处”,叫我顿时头现黑线。

关于孟姜女哭倒的到底是哪里的长城,包头跟山海关颇是争议了一阵子,不过现在基本统一为山海关的秦长城了。

距离山海关6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建有孟姜女庙,村后更有坟与碑。想古时这可怜女子为了寻夫,从江苏步行至山海关,于长城下痛哭,也堪称壮举。

离开山海关,出孟姜收费站,奔沈阳方向而去。中途盘锦服务区加油,20分钟后离开G1京哈高速,往大连丹东方向继续行驶。

在北台下道,进入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如此故意弯上一段,是一个特别设计,想把关门山的枫叶作为13天大漠胡杨自驾游的最后一站。

晚一定要喝小市羊汤,就寻那家熟悉的中兴羊汤小馆,再来只“手雷”。

第十二天:本溪关门山

上午会朋友,到小市的柜子石村山间转悠。

路边风景一派绚烂。这是秋的盛宴,所有树木的盛装舞会。

崎岖山路下来,中午还是小市羊汤。喝不够啊。

下午前往关门山,3小时游览等于是给眼睛过了个年。一路感慨最多的是,巴巴地跑那么远,在大西北兜这么一大圈,其实家门口的风景最美!这关门山的秋,实在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不多话,直接一大波美图!

建议安排在下午游览,坐电瓶车上行,再步行8公里下山。一路赏红叶,看秋景,拍五色湖。黄昏时分,阳光照着五色山,美不胜收,光线适合拍照。

门票已经由前些年的5元/人,暴涨至90元/人,而且黄金周期间交通拥堵。提议可以在10月4日以后抵达。

爬山一天,晚上来份黄焖鸡、土豆粉。平常快乐,舒服!

第十三天:本溪—大连

恋恋不舍,踏上回连路。

13天的中国大西北秋日色彩之旅划上圆满句号。为看大漠胡杨,在大西北划了个大“∞”字,行程陆路6公里,海路公里,途经九省一市。因为记者证,加上国庆节高速不收过路费,费用省了不少,平均一人花费不到元。

(谢谢阅读!图片由同行朋友拍摄,手绘为路上随意画下。)

一帆,传统媒体从业者,手绘菜鸟。

我胡乱走走,信笔写画。

您随意看看,只为一笑。

我是个大连丫,眼里全是大连的美。你该吃的不只是二两米饭,你该走的不只是单位和家的两点一线,而是跟着大连丫尝遍美食,游走世界......除了介绍大连的美景、美食,还有从大连出发看到的一切美好事物。

赞赏

长按







































白殿疯检查什么科
北京中科曝光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