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莱布尼兹农业景观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三个机构的巴图娜存、RalfWieland、TobiaLakes、胡云锋和ClaasNendel发表在SSCI顶刊杂志:LandUsePolicy上,年影响因子3.,研究领域:环境科学与生态(EnvironmentalSciencesEcology) 摘要 土地退化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景观中,但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各不相同。在适当的空间尺度上识别这些驱动因素是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区域特定政策的必要前提。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九种不同的驱动因素,分为三类:人类干扰、水环境和城市化。利用偏序理论和哈斯图技术,分析了这些驱动因素的时空动态,确定了锡林郭勒盟县域土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年前,在该地区的12个县中,有8个县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其次是水环境,仅有4个县的主导因素是城市化;(2)年后,人为干扰和水资源有效利用的影响减弱,城市化成为7个县土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干扰对该地区的影响已经减弱,这表明旨在控制人口和牲畜数量的生态保护政策在该地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土地退化仍在继续,需要新的政策措施来缓解城市化的影响。 01 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四个部分的内容:(1)土地退化(LandDegradation,LD)是一个与粮食和能源安全威胁、生活水平下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2)有关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数据比较少,土地退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分析其驱动因素也应根据其时空动态来考虑。(3)锡林郭勒盟是分析土地退化的典型案例。根据文献综述及实际情况选择了9个因素加以解释、分析。(4)各个驱动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传统方法无法排除此种干扰,而基于偏序理论(POR)绘制Hasse图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这部分交代了论文选题意义,文章切入点,选择研究区的原因,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02 研究区概况 (1)锡林郭勒市位于内蒙古中部,有两个直辖市、一个县、九个旗(县/旗是中国行政层级的第三级,低于省和地),分别是: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多伦县、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 (2)大约87%的土地被草地覆盖,草地上放牧着牲畜。 图1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覆盖() 03 结果分析 ?-年土地退化驱动因素的偏序排序 ?-年土地退化驱动因素偏序排序 ?两期土地退化驱动因素排序 图2土地退化分为两个阶段:-年(左)和-年(右) 图3哈斯图技术示例 图4-年和-年锡林郭勒盟驱动因子变化a)人口;b)牲畜;c)城市、农村中心、道路、矿山、地表水水体的净面积变化;d)降水、温度的变化 图5土地退化驱动因素在三个时间点的状态(由于时间变异性,温度和降水量取平均值) 注:颜色代表最主要驱动因素的类别。ISO指独立元素,表示在这个县没有相应类别的主导驱动。 图6锡林郭勒盟两期县域主导驱动因子(a:-年,b:-年) 04 结论 4.年来锡林郭勒盟政策框架 作者以列表、画图、文字三种不同方式整理、展现可锡林郭勒盟地区年以来的政策内容和措施。 4.2结论和未来政策发展建议 (1)驱动因素数据分析 确定了锡林郭勒市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并分析了县域内主要驱动因素群体随地域和时间的变化。 在过去的40年里,由于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该地区的水体已经减少,气候也变得更加温暖和干燥。 结果表明:人类干扰对LD的直接影响开始下降,实施重大生态政策是这种减少的主要原因,年以后城市化影响成为主导。 (2)生态政策———建议措施 虽然以前的生态改革和保护政策在制定目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但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希望出现的副作用。 在畜牧业持续受到高牲畜数量推动的各县,需要继续加强牲畜控制,例如通过在锡林郭勒市已经开始实施的政策措施,如禁牧、进口高价值牲畜、确定的牲畜载畜率和禁牧补贴等。 在将水用于能源供应和采矿发生冲突时,政策必须致力于提高工业过程的用水效率,支持能源部门的绿色采购和将水资源作为能源和采矿发展决策中的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 (3)结论 锡林郭勒盟地区的LD驱动因子在过去40年里表现出了明显的时间动态,空间格局不同地区驱动因子不同。 需要制定针对县域的政策措施,在保持足够高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同时,防止进一步的草地退化,维持锡林郭勒的生态价值和文化遗产。 05 启示 文章具有创新性,体现在运用现有工具做出有效成果:采用就偏序理论的Hasse图技术来分析锡林郭勒盟土地退化在过去40年的驱动因素,克服了常用模型的不足,避免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了解到偏序理论、Hasse图技术的相关知识,为未来处理驱动因子类的分析奠定了知识储备,拓展了知识视野。文章具有实践意义,文章末尾对锡林郭勒盟相关政策、措施的归纳、分析是本文的亮点之一,体现了作者的知识储备和资料整理能力,文章最终落足于基础应用中,为当地的畜牧业、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响应了论文写作落实到社会建设中的号召。此外,文章中有许多丰富、精美的图表,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 Sour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