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烟缭绕,迢迢云路伴句香「读茶行者洪漠如行记」 封面:沙漠中的行者 在黔阳古城光阴夜归人编辑部烹调一只别具风味的黔阳酒鸭饯行之后,洪漠如直抵黑茶之都安化。在安化作短期逗留,他就离别七星灶,走下芙蓉山,走出高马二溪。他开始了一场大西北史诗般的行走,寻求茶踪,见证荼迹。 从安化出发,带着黑茶的嘱托,一路向西向北,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在风声鹤唳的峡谷,在断壁残垣的城堡,在关内关外,在茶上茶下,他凭着坚定的毅力和勇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一个茶行者对万里古茶道的心灵济渡。 大漠孤影 洪漠如所走的古茶道,其实就是一条靠人力背夫,靠马帮驮队,在山间,在峡谷,在茫茫荒漠踩踏出来的土路。由于它连绵万里,蜿蜓于大漠长天,经历了城市乡村,充满了艰辛和神奇,人们又称之为万里茶路。它是安化黑茶创造的神秘故事,亦是晋湘等商家闯出的精神高程。 寂静了近百年之后的茶路,是谁撩开遮掩悲怆与凄楚的面纱,是谁重现温柔与纯真的笑靥?幽暗而又沉重的铃铎,烽火狼烟,生死劫难,零零星星镶嵌在斑斑驳驳的长路上,宛如雨浸风蚀的古城,用岁月的刀镌刻悲欢离合的沧桑。幸喜还有朋侪,幸喜还有茶,一路陪着。漫起的茶烟,迷蒙了前路的艰辛。一篇一篇读洪漠如的行记,泱泱大国的西北生活图景,行者的甜酸苦辣,一一展现于眼底。 在玉门关 在洪漠如的行记中,“西北”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一个充满地域文化内涵和诗性品质的意象构成。它有边地的率真与纯粹气质,有大山的坚强与阳刚,有草原的豪迈与浪漫,有大漠的荒凉与苍茫。那种天然原始、不可复制的原生态文化品质,又恰恰与诗意的行走情投意合,一脉相承,使这一趟万里行走熠熠生辉。读洪漠如的行记,除了始终不离左右的茶,蕴涵其中的西北元素极其丰富,比如地理风光、民情风俗、生态环境、宗教历史、人文景观等。这些闪烁于文字间的因子,如夜光杯的晶莹,将一盏茶烘托得水光潋滟、云程发轫。 在阳关 陆羽曾说“茶”从草、从木,其实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从人。从草、从木、从人,才是一个完整的“茶”字。人在草木之中,方可进入一种茶文化状态。一个“茶”字,表达了汉字的一个伟大创造,不仅体现了汉字的人文属性,更体现了汉字的自然属性。人类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早早就在一枚汉字里有了生动写照。洪漠如的万里行走,每天展示出的洋洋文字,很好地延伸与诠释了这种写照。 在祁连山下 他从灵魂深处端出行者大爱,展示一个九0后的文化自信。大西北虽然相对边缘、落后,却保存着值得自信的原生态因素和精神素质:环境清新,生活古朴,人心纯良,信仰坚定,精神强大。显然洪漠如吸取了这种鲜活的元素,不断注入到自己的灵魂与行文中,增加自身的人格高度与作品的原创性和丰富性。他对一路的优秀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并有深刻的认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护和尊敬、信任和珍惜;并将传统引导到现代,并不断地进行内省与升华,这恰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茫茫大漠 他从大漠孤烟感知茶上力量,体会大西北民族充满活力的生存智慧。黑茶虽没有绿茶的高雅、没有红茶的醇厚,也没有花茶的芬芳,从外观和饮用方法上看,甚至有点粗陋,但它不仅在西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甚至在他们的政治生活、宗教信仰、社会交往以及语言文字等文化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边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黑茶便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贺兰山下 数百年来,黑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历年来安化生产的黑茶以边销为主。西北地区人民爱喝黑茶全在这茶叶的功效,消脂解腻,强身健体……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之一。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致力于危机拯救的背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