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3月18日,航拍合肥东站

今年是中欧班列(合肥)奔跑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里,合肥不断提升物流立体大通道建设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动多种运输方式联动发展,助力合肥企业扬帆远航。

中欧班列(合肥)

十年跑出“加速度”

3月18日中午,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内,调车指导朱仁超刚完成一列中欧班列(合肥)的发运工作,下午还将继续配合另外一列的发运。2列载有轿车成套散件和螺栓等货品,分别经阿拉山口前往哈萨克斯坦的多斯特克和经二连浩特到俄罗斯港口吉洪诺沃。

“当年第一趟开行的时候我就在现场,那时候基本上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从开行之初一个月1-2列到现在平均每天2列,中欧班列(合肥)开行总量会不断翻番,如今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货物的集散地。”朱仁超从中欧班列(合肥)年第一趟发车就在合肥北站工作,见证了中欧班列(合肥)跑出“加速度”。

朱仁超拿着当天的运输计划表告诉记者,开年到现在,大家一直处于忙碌模式。从去程的“合肥产”“安徽造”的汽车、光伏储能、集成电路、家用电器等产品,到回程的俄罗斯木材,德国的咖啡炒焙机、铰链、玻璃纤维软管等,货品也越来越丰富。

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并非中欧班列在合肥的最后一站,装载货物的列车马上回拉到合肥东站,作为合肥地区最大的编组站,中欧班列(合肥)在这里集结,通过编组场的关键一环——在“驼峰”对列车解体,重新编组后,再启程前往信阳北站。货物在信阳北站再和外局列车重新编组,换火车头,驶向万里之外。

“看,这个是运输成品车的,这个敞篷的是运输散货的。”站在高处,合肥东站党总支副书记张坚指着从“驼峰”解体的列车告诉记者,合肥东站日均办理货运量在1.6万辆,单日最高突破2万辆,包括中欧班列(合肥)在内,货运量都有较大增幅,可以说是从合肥发往全球。价格是航空的1/5,运输时间是海运的1/4,新丝路上的“钢铁驼队”,已成为新型国际运输方式。

24小时保障

大大提升货物运输效率

“中欧班列(合肥)我们是24小时保障,基本上每天有15个人在现场,一天2列要开出多辆。”合肥北站副站长王翔宇表示,合肥北站对于中欧班列(合肥)的保障也是精确“卡点”的。

在合肥车务段调车大厅,机务、车务、货运等多部门联劳协作,集中管理,作业合署办公,发现问题当场协调当场解决后,目前中欧班列(合肥)调车机利用率已经从以前的70%-80%提升到90%以上。而“铁路快通”模式通关的班列,更是可以节省约20个小时通关时间,缩短1-2天的在途时间,大大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稳定、高效、低成本,这些看得见的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合肥企业认可中欧班列,也让中欧班列与合肥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中欧班列(合肥)已成为合肥企业向欧亚各国出口的重要途径,江淮、美的等企业都已成为中欧班列(合肥)的稳定伙伴,而中欧班列(合肥)运输货品结构也逐渐从小商品、衣物、日用品等转变为家电、光伏、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

多式联运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如果说中欧班列(合肥)打通了合肥向西出口大通道,那么铁海联运班列则进一步助力合肥以多通道、多式联运模式书写“借船出海”开放文章。

和去年堆满集装箱不同,记者发现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内集装箱少了不少。“一部分去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了,旁边的合肥国际陆港一期也有箱子。”王翔宇告诉记者。

合肥派河港位于江淮运河中心段,通过合裕线航道可以实现通江达海,也是江淮运河上的第一座集装箱码头。以合肥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为例,作为合肥立体联动物流体系中的重点工程,将铁路货场功能前移至港口,通过多式联运方式实现铁路与水运、公路的有效衔接,解决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合肥市制造企业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

相较之前由距离超20公里的合肥东站、合肥北货场发运货物,市内短驳费用降低60%以上。如今打造的海铁精品班列,已经稳步提升至一天三班,全力保障了铁海联运物资运输。

“派河港物流基地规划停车道达条,为商品车提供了0台存储容积。2条标准半列线路,可以一次性装29车,有效保证了我们日装2列58车的运输需求。”中铁特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企业获得了安徽大众、蔚来、江淮等周边潜在客户的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