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我市坚持贯彻国家、自治区“稳不忘忧,好中知难”的指示精神,凝心聚力、通力合作,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实现“缓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二连浩特市经济社会运行特征 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5.9亿元,同比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亿元,同比下降7%。财政收入完成2.85亿元,同比下降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1亿元,同比增长7.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元,同比增长7.8%。进出口货物量完成万吨,同比增长3.9%。进出口贸易额完成.6亿元,同比增长29%。 (一)经济社会运行特征 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亩,农旅融合逐渐兴起,观光采摘、农家乐等产业不断发展。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数达到8万头(只),牲畜出栏3.25万头(只),畜牧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农牧业增加值完成万元,同比增长4.2%。 工业经济增速放缓。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4.1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2亿元,同比下降3.3%。工业用电量为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占全市用电总量的48.7%。主要工业产品生产状况不佳,共加工木材.87万立方米(折原木),同比增长15.4%;生产无毛绒.72吨、菜籽油3.4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2%、1%;矿产品及建材市场依旧疲软,共生产铁精粉.3万吨、水泥89.9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7.8%、29.6%;风光发电4.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 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消费环境持续优化,会展经济加快发展,“二洽会”品牌效应逐步凸显,消费市场较为活跃。前三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1亿元,同比增长7.6%。主动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发展需要,完善以化石遗迹游、异域风情游、民族特色游、边关文化游为主体的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培育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前三季度,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11.5%。旅游创汇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截至到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2亿元,同比增长3.76%;各项贷款余额68.5亿元,同比下降5.54%。通过提高棚改货币安置比例、鼓励农牧民进城购房、加大政府采购房源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消化库存房,前三季度共销售商品房套,销售面积达9.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7%,销售均价元/平方米。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续增开多条国内国际直飞或经停航线,口岸通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铁路、公路、航空货运量分别完成.4万吨、万吨、.2吨;客运量分别完成33万人、59.2万人、12.14万人。 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明显。前三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亿元,同比下降7%。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万元,同比下降6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94亿元,同比增长.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7亿元,同比下降30.1%。按投资主体划分,国有投资完成15.7亿元,同比下降8%;非国有投资完成11.1亿元,同比下降5.5%。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随着国际市场缓慢复苏,我国对蒙、俄进出口资源性商品需求逐步增加,拉动我市外贸发展持续升温,亮点频现,中欧班列线路增密增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口岸对外贸易正向着多元化、便利化方向发展。前三季度,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完成万吨,同比增长3.9%;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全市出入境人数达到万人次,同比增长15.6%。 财政收支压力不减。从当前情况来看,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5.7%,而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13.4亿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收支矛盾严峻,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实施道路、街巷硬化,人行道铺装、交通标志及路灯、信号灯安装等工程,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城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水源地扩建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提升至3.2万吨。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单位包联街道、小区责任制,加大市场制度、环境卫生、乱停乱放、交通文明等的执法和管理力度,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制定“美丽乡村”活动实施方案,改造、新建温室大棚65座,完成赛乌苏标准化设施农业项目,村容村貌持续改善,赛乌苏嘎查被评为“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完成9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校舍维修,扶持7所民办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教育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实施妇幼保健院、市医院急救中心等项目,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对外医疗卫生交流,构建新的医疗合作模式,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高。全力推动“食品药品安全二连浩特”建设,实现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零记录”。改造完成气膜馆、网球场、市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各类体育活动场地71个,群众性文体活动场所条件明显改善。新增太湖基地、俄罗斯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等异地养老线路,聚祥福养老院已完工并投入运营,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实现既定任务目标压力较大。当前,全市经济下行压力陡增,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经济运行回落放缓的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关键指标和重点行业指标均有回落,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完成年初既定目标任务难度大。 投资增长出现较大跳空缺口,拉低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今年我市投资形势非常严峻,受区、盟整体投资环境趋于弱化影响较大,加之我市要素制约、需求不足等问题突出,项目总量少、投资增长缺乏后劲,加上重大支撑项目及PPP项目推进不理想,使投资增长出现较大跳空缺口,拉低整体经济增长水平。 工业经济面临较大的困局,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我市工业经济长期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影响,加之企业自身能力限制,未能实现突破发展,生产经营较为艰难,并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不增反降,新增规上企业“生力军”的缺乏,直接导致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工业经济面临较大的困局,产值增幅明显收窄,发展状况堪忧。 财政收入颓势未减,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当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财政总收入的61.6%,地方可支配收入较少,财政自主能力弱,并且由于没有大企业投产,储备项目较少,税收缺少新的增长点,财政增收难度较大,但财政保障的刚性支出因素却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年全年走势判断 从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虽面临形势不容乐观,但在全市上下各方的通力合作下,口岸经济仍可实现温和增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亿元,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4亿元,同比下降30.1%;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亿元,同比下降3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元,同比增长7%。 二、年二连浩特市经济趋势展望 (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同时,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倡议得到蒙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和贸易物流、金融服务、跨境旅游、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合作全面加强,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蒙俄务实合作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深化,国家和自治区更加重视沿边地区发展,为我们进一步发挥口岸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带来了新机遇。从口岸自身看,二连浩特市地缘优势突出,是蒙古国走向唯一出海口天津港的必经口岸,具有广阔的开放空间和内联腹地,多年来,口岸发展基础持续改善、潜力不断增强,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奋力赶超的氛围已经形成,已成为正在崛起的新型口岸城市。 挑战:世界经济仍然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将持续存在,且我市面对的蒙古国市场容量较小,扩大对蒙合作规模困难重重,口岸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受影响程度较大。另外,处于后发地区的我市,尽管在区位、政策等方面优势明显,但与区内同类口岸相比,还存在综合实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可谓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势不容乐观。 (二)经济发展目标预测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预计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三、对策建议 (一)紧盯目标促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在当前这个关键节点,要认真总结前10个月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对照目标任务,查问题、找差距、添措施,同时,各部门要坚定发展信心、正视发展问题、迎难而上,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及抓好巡视整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二)精准施策扩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目前来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下一步,我们要紧紧扭住投资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中之重工作,会同各项目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积极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并且要及早谋划年储备项目,为明年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三)夯实基础兴工业,稳固经济发展基础。突出工业提质增效,以木材、矿产品加工等工业为依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资,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升级传统工业,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市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稳定运行,强化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实力。 (四)拓宽发展优产业,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多元化,积极扶持发展各类非资源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和扶持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色优质良种肉类,逐步拓宽农牧业市场。着眼于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培育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健康养老等新型服务业态,推动实施“旅游+”、大数据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政策和资金扶持效率,完善服务功能,减少消费外流,不断提高服务业有效贡献率。 (五)精心发展保民生,持续增进百姓福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势推进“七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提高口岸综合承载能力。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继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并继续加强日常执法监督,维护良好城市形象。统筹发展各项重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切实做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工作,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