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临沂新闻
这面缝制于年的党旗,引领着当时沂蒙大地的抗日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产党人也将这面旗帜牢牢插在群众的心坎上。
抗战时期,沂蒙山区的老百姓流行一句顺口溜,“日本鬼子趴窝,国民党吃喝,共产党唱歌”,朴素的三句话清晰地道出了三股力量的区别。
日本鬼子终将被赶出中国大地,国民党腐败横行、与民争利,最后只能被人民抛弃。而共产党则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利益着想,发动群众进行抗战,带领群众减租减息,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成为中国的希望。
“不拿群众东西,不让马啃树皮,把老百姓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老支前王克昌对《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的规定记忆犹新。
从年底开始,八路军老四团三营八连在朱村驻扎了三年。三年中,八连的士兵抢着给老百姓打水、锄地,甚至连没人愿意干的掏粪的活都抢着干,还给朱村修了一条路,垫上了沙子,两旁还有排水沟。“那三年实在是太好了。”王克昌说。
为保护朱村,年初,八连与进犯的日伪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敌军被打败,24名战士却牺牲了。朱村的百姓很受感动,都说“朱村是八连救下的”。
事实上,当时整个山东根据地除了宣传落实减租减息等政策外,还在繁忙的行军打仗任务中,对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琐事一一 “把老百姓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拉近了党和沂蒙人民的距离,赢得了沂蒙人民对党的高度信任。而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这个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心,这正是沂蒙精神的力量源泉所在、原点所在、根本所在。 人民的选择 当沂水马头崖村党员刘洪秀将保存50年的“第一面党旗”,完好地交给组织时,他还是不放心,反复确认是否是由党组织来保管。因为用他的话说,“这面党旗,有很多命。”
刘洪秀把这面党旗视如生命,他的妻子曾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被国民党军队和杂牌机关占领的村子,只为取回党旗。
沂水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窦宪诺曾根据刘洪秀回忆写过一篇文章《一面党旗》,记录了这一细节。“刘洪秀冲出岳父的家门,冲向被风雪、夜幕笼罩的山道。一滑一擦地奔到那座最高的山下,就一遍遍地喊:‘孩他娘,我来了!’‘孩他娘,我来了!’在最陡的一段山坡上,刘洪秀终于听到了妻子断断续续的呼叫:‘孩他爹,孩——他——爹!’他蹲到雪地上哧溜一滑,来到了手脚并用正往上爬的妻子跟前,一把扶起妻子,妻子也无力地靠到丈夫的身上:‘旗,我拿回来了!’丈夫伸手在妻子紧抱着的胸前一摸,正摸到了党旗上不知是斧头还是镰刀的一角,那上面带着妻子的体温……”
认定了跟党走,沂蒙人民义无反顾。对党无限忠诚,人民群众相信、热爱、拥护党,老区人民用热血把忠诚和担当写在八百里沂蒙大地上。
在临沂革命纪念馆中,王克昌出神地看着当年支前的小车雕塑,仿佛回到了过去。纪念馆中85个行进中的小推车队伍,浩浩荡荡,他觉得当年他们支前就是那样的:小推车在土路上压出一条一条深深的车辙,他们方向明确,脚步坚实。第一次没看够,他又连来了两次。
“只要打仗就有人民的支援,仗打到哪里支前民工就支援到哪里。”王克昌忘不了当年支前的场景。
临沭的民众看到过很多队伍,但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从抗日战争开始,沂蒙人民与党和军队在艰苦环境中一起抗战,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
王克昌回忆,到萧县的时候,下了三场大雪,天气逐渐变冷。同村的民工有的只穿个单褂,推起车来却也不冷了。路上有积雪,穿的鞋、裤经常湿漉漉的。“命令来了,不管雨雪,都得往前线送东西。不抓紧送到,前线的士兵吃什么,怎么打仗?”
“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万沂蒙儿女,万支前、20万参军、10万将士血洒疆场;乳汁救伤员、火线架桥……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深情正是对沂蒙精神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穿越时空的沂蒙之歌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王洪涛通讯员:高明 峥嵘壮志,岁月如歌。沂蒙精神的发展史也是山东音乐的发展史。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沂蒙大地诞生了一首首激情澎湃、昂扬进取的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和山东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些经典歌曲,具有穿透时空的艺术魅力,始终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成为沂蒙精神的赞歌。 《沂蒙山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这就是诞生于沂蒙的最著名的一首红色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创作于蒙山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前身是年由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这首歌在当时凝聚了抗日军民的斗争信念,反映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沂蒙山小调》已成为沂蒙乃至齐鲁大地的代名词,成为山东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久不衰,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列为世界优秀民歌。 《跟着共产党走》 “你是灯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这首浑厚雄壮的革命历史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于年6月诞生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作者为沙洪、王久鸣。这首歌充分反映了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深情和热爱,唱出了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政治信念,是一首信仰和力量的壮歌。这首歌在沂蒙根据地诞生后,凭口传手抄迅速流传至解放区和一些敌占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跟党走抗战必胜的斗志热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由出生于临沂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演唱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拍摄于年的电影《红日》中的插曲,故事背景是年5月发生在沂蒙山区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这首歌以山东民歌风味,唱出了沂蒙地区大好风光和军民鱼水深情。《红日》在全国上映后,《谁不说俺家乡好》也立即红遍全国。年中国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搭载的30首歌曲,第一首就是这首歌。 《沂蒙颂》 “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中央芭蕾舞团首演的芭蕾舞剧《沂蒙颂》,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年摄制成同名舞台艺术片在国内公映后,引起轰动。该剧以沂蒙老区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拥军故事为题材,再现了当年沂蒙老区人民爱党爱军,拥军支前,与子弟兵水乳交融的生动场景。 《我的家乡沂蒙山》 “我的那家乡沂蒙山,高高的山峰入云端……”沂蒙山不仅是一座英雄的山,还是一座勤劳的山、丰收的山。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人换思想地换装。歌曲《我的家乡沂蒙山》展现了沂蒙人民的新生活,新变化,新面貌,充分表现了勤劳朴实的沂蒙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和与大自然斗争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 大众日报见证沂蒙精神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王洪涛毛鑫鑫 78年前,大众日报诞生在沂蒙山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这张红色的报纸始终在前线,见证着惨烈与悲壮,经历着苦难与辉煌。一路走来,这张深受沂蒙精神滋养,以传播沂蒙精神为己任的报纸,记录和讲述着一个个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人事迹,并通过自身实际行动,不断强化着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自觉。 “为大众服务” 在群山环抱中的沂水王庄,一幢红色的两层楼房曾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和办公的地方。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旧物,让时间仿佛回到了年。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迫切需要一张动员、鼓舞群众参加抗日、宣传党的主张的报纸。
“叫什么报纸好呢?想一想,报纸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叫《群众报》吧,也可以,《大众》吧,也可以。最后确定叫《大众日报》。”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回忆报纸创刊的文章中写道。年1月1日,《大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在王庄东北八里多地的云头峪村印刷出版。
“印创刊号时,村里的张世修是印刷工人之一。听他说那天夜里很冷,冻得手脚发麻。手摇印刷机很沉,摇三圈多才出一张报纸,摇十几份报纸就得换人,他们就分班轮流摇,份创刊号就这样被印出来。”云头峪村党支部书记王付永向记者介绍,不少村民当印刷工人,也是权当帮忙,不讲什么报酬。
“党和人民政府活动到哪里,党报就发行到哪里!”报社迁移之地,无处不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血染沂蒙 年冬天,日寇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大众日报战时第一新闻小组随山东分局等机关转移,11月30日拂晓,在大青山陷入重围。
这次战役中,新闻小组除少数几人突围出来外,其余全部牺牲和失踪,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战争十年,大众日报牺牲的同志共有位,多位乡亲为了掩护报纸献出了生命,这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
78年来,无论形势多危急、环境多艰难,大众日报坚持出报,从未停止,是中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那时候缺材料,铁笔磨秃了,就用纳鞋底的针绑在筷子上代替铁笔刻钢板。没有油印机,就用高粱秆固定住蜡纸两头,两个人用手按住,另两个人拿报、续纸。”费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70岁的张乃军说。当地老人的印象中大众报人几乎不休息,“我们要睡觉了,他们在干。我们睡醒了,他们还在干。” 不忘初心 走在报社年出资帮云头峪修建的一条七米宽的柏油路上,村民朱万爱背着刚收的花生迎面走来。听说记者是来自大众日报的,她热情地招呼回家喝水。“多亏报社给打了井,以前我们都去前面那条沟里挑水,去晚了就没了,得拿着瓢蹲那儿等着,很久才能舀上一瓢。现在好了,家里安上自来水了。”从沂水的云头峪村、连崮峪村、长岭村,到沂南的小洼村、柳洪峪村,再到莒南前官庄村……从一张报纸成长起来的大众报业集团,在沂蒙大地上打下一口口井,越来越多像朱万爱那样的村民告别了吃水难,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
如今啊,一批批新进的大众报人,都要到沂水王庄寻根,因为老报人的奉献和牺牲不能忘,因为沂蒙人民对报社的深厚情谊不能忘,因为那里,是大众日报的家。以沂蒙精神为精神底色的代代大众报人,必将用手中的笔将沂蒙精神大力传播和弘扬! 当代传承 山东精神山东性格的重要基因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王洪涛赵丰毛鑫鑫 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散布在蒙山沂水间,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但这挡不住人们“寻根”的脚步。大家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重温血火历史、共忆峥嵘岁月,拜谒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也在感受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
沂蒙精神,早已走出八百里沂蒙,穿越时代的重重阻隔,成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山东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加快推进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沂蒙精神磅礴雄浑,其力量源泉在哪里? 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弘扬沂蒙精神,首要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始终不忘初心、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沂蒙精神的力量源泉所在、原点所在、根本所在。
“年受到习总书记亲切接见以后,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总琢磨着怎么继续弘扬沂蒙精神,让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兆利说。
宽阔整洁的马路,随处可见的私家车,一排排整齐的二层楼房,位于村北的服装、玩具企业……梁兆利担任村支书的46年里,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们整山、治水、修路、招商引资、发展林果,后峪子从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让村民都住上二层楼房是梁兆利一直以来的心愿。今年1月份开工的第四批、座供村民居住的二层楼房正在建设当中。“等明年秋收,这批就建起来了,再搬进去这户,村民就都住上小二层了!”梁兆利的眼中满是期盼。
年建成的两个服装厂和一个玩具厂,解决了后峪子近名劳动力、尤其是妇女们的就业问题。“以前在县城打工,离家远。村里建了厂子就回来了,现在一月挣元,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和老人。”不少在厂里上班的妇女说。
“通过引进这些加工厂,社区每年还能有30万元左右的分红呢!”梁兆利说。这些钱一部分用于社区建设,还有一部分会补贴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元。 沂蒙精神穿越时空,其历久弥新的密码在哪里? 撸起袖子加油干 ◆弘扬沂蒙精神,就要落脚到勇于担当进取、扑下身子实干上。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精神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使命担当,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感召。
近日,在金兰物流公司信息服务大厅,一面超大的电子显示屏映入记者眼帘。一边是“货找车”信息,一边是“车找货”信息,数据不断刷新。据介绍,每天有60万条以上的信息在此发布。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要求,金兰物流不断加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如今已与全国物流网打通,实现大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兰田集团董事长王士岭告诉记者,会员单位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对车辆信息和供货信息一目了然,不必再到全国各地去了解市场。
而在总书记来之前,这个信息平台只能发布临沂本地货源车源信息。
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金兰物流基地时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临沂市全面发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扎实推进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推广“托盘+周转箱”循环共用模式;同时开展“智慧供应链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全国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建设,提升智慧物流配送水平。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信息化标准化带来的便捷展现在一个个细节当中。
年11月25日上午,习总书记来到中联物流了解订单、效益情况。回忆起当时情形,董事长隽立峰仍觉得历历在目。
“从总书记来了之后,自助开票机开始大规模应用,不仅极大提高了效率,而且很少出纰漏。”隽立峰说,从原来的手写开票,到柜员开票,再到现在的自助开票,虽说只是一个小环节的信息化,却让整个业务流程更加便捷、高效。
“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再加上临沂商贸的发达,这使得物流成本要比全国平均降低25%-30%。”王士岭自信地告诉记者。
在金兰物流园区,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物流企业的经营者们耳熟能详。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伴随总书记来临沂之后,临沂的物流品牌更加响亮,现在很多边贸城市,如喀什、霍尔果斯、二连浩特等,都能直达,这在之前是不能实现的。”隽立峰说,两天甚至一天就可发一辆装载49吨的货车,很多货物都是出口的。
不仅如此。短短3年多的时间,临沂密集开通11条国际国内货运班列;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12处海外商城、多处海外仓和边境仓。
“对于临沂物流而言,正通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一张世界名片。”王士岭说。 沂蒙精神走向全国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赵丰王洪涛 沂蒙精神发源于沂蒙老区,长成于齐鲁大地。但沂蒙精神也不是地域性的概念,而是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灯塔和旗帜,是党的革命传统精神,更是全体山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历史价值和影响力已然远播。 走进共产党诞生的地方 “沂蒙地区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样的精神应该宣传。”今年3月,当沂蒙精神走进上海,山东籍“南下干部”、九十三岁的老八路任传英对于爱梅说。
沂蒙精神走出去,上海是第一站。
“因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于爱梅说。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将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被誉为当代“红嫂”。
“沂蒙精神不仅仅是沂蒙人民的。”于爱梅说,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应该让沂蒙精神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沂蒙精神,传承沂蒙精神。于是,年6月7日,于爱梅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当沂蒙精神走进上海,很多听众都是“流着泪听完”于爱梅的讲述,这其中就有任传英。
“她从那个年代走过来,对我讲的这些深有体会。”于爱梅说,“任阿姨老家是山东淄博的。对于宣传沂蒙精神,她说尽管年龄大了,但需要她做什么就跟她说,她愿意为宣传、弘扬沂蒙精神出一把力。”
今年5月29日,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上海分会成立。下一步,还将在北京、广州、济南等中心城市建立分会,扩大沂蒙精神固定长久的传播窗口。
讲述沂蒙故事,展示老区新貌,弘扬沂蒙精神,临沂一直在行动。临沂每年拿出10万元支持促进会弘扬沂蒙精神;组织开展临沂籍大学生沂蒙精神宣讲,已赴全国所高校开展课堂宣讲多场;6月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举办“沂蒙精神图片展”,接待参观团体多批次…… 新的追随者 沂蒙精神在走出的同时,却也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来自祖国各地的追随者。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素有“南义乌、北临沂”的现象。然而,作为一名义乌商人,陈文彪却选择了临沂。
“这里的人实实在在。”在陈文彪看来,“人”是让他留在临沂的首要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最初自己也说不清楚。”
临沂小商品市场商户宋连胜、朱崇发等是陈文彪口中一直称赞的人。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奋斗,取得成绩之后,不忘回报社会,但个人还是很简朴。”陈文彪说自己一直在向他们学习。
作为一名党员,每年重大纪念日,陈文彪都会在临沂小商品市场党总支组织下去革命纪念馆参加学习。学完之后,陈文彪发现宋连胜他们身上的很多品质并非“无源之水”。
“当时条件那么差,生活那么苦,为什么还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沂蒙精神不是空洞的说教,是真的能打动人心,催人奋进。”
陈文彪有一个体会:临沂小商品商会党支部的党员虽都是商户,以赚钱为目标,但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党员身份,很有奉献精神。“这应该也是沂蒙精神的表现形式。”
榜样在前,陈文彪没有丝毫犹豫。
亮出党员身份是重要一步。陈文彪的店铺前挂着一块铭牌:“共产党员经营户”,亮出党员身份,让大家来监督。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做公益,帮助新来商户。
如今,陈文彪已在临沂扎下了根,成了新沂蒙人,之前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也愈发清晰,且更加坚定。“从沂蒙精神中吸取营养,为弘扬沂蒙精神贡献力量。” 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大众日报评论员 开展“沂蒙精神百校行”,深入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宣讲;奔赴嘉兴南湖,“沂蒙精神图片展”累计接待十多万人次;上线运行沂蒙精神网上VR全景党性教育平台,让移动用户身临其境……随着一系列传播载体、方式的创新,今天的沂蒙精神,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正从“线下”走到“线上”,从齐鲁走向全国,一步步走入世道人心。
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发源于沂蒙老区,但并不是地域性概念;孕育诞生于战争年代,但并不仅仅代表过去;属于蒙山沂水、齐鲁大地,但更是党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精神力量,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沂蒙、在山东落地生根长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党人奋斗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催生的伟大精神。切实把沂蒙精神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沂蒙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搞好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脱贫攻坚、金融风险防控,维护社会稳定,每一项都是一场艰巨繁重的攻坚战。打赢这些攸关未来的硬仗,精神的力量至关重要。沂蒙精神几十年来积淀下来的迎难而上、永不服输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搏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充分汲取沂蒙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我们就一定能凝聚改革创新的动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走好新的长征路。
一种精神能否深入人心,得到传承和发扬,取决于它的精神内核能否适应时代,引领潮流,也取决于它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能否贴近生活,打动人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沂蒙精神的践行方式也要随之进步。当前,各种新型传播载体、渠道和手段层出不穷,为传播和发扬沂蒙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用好这些载体和平台,就完全可以提升沂蒙精神传播的时度效,使之深入各行各业,融入更为广泛的群体。我们必须站在与其他红色精神同样的高度,打破地域区划观念和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找准与时代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不断增强沂蒙精神的影响力、渗透力、号召力。
沂蒙精神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传承发扬沂蒙精神也从来不是死板的教条。让沂蒙精神融入生活、融入工作、融入党的建设、融入干事创业的全过程,跟随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行,这道穿越时代的信念之光,必将照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来源:大众日报) 临沂新闻新媒体合作热线-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