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美丽乡村“十个全覆盖”网络名人行活动走进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和回民区,探访“十个全覆盖”带来的幸福变化。 ◎幸福院里住着幸福人 11月2日上午,美丽乡村“十个全覆盖”网络名人行活动,来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所到之处院落整齐,设施齐全,老有所居的人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在互助幸福院里,69岁的宋改荣边说边将记者热情地迎进屋里:“家里安装上了自来水,还有暖气,日子过得很幸福。”在川河老年公寓,老人们纷纷出来晒太阳,享受“十个全覆盖”带来的美好生活。 宋改荣在幸福院家门口。 川河老年公寓。 川河老年公寓的老人。 武川县耗赖山乡党委副书记李应华介绍:“互助幸福院里住的是本村满60周岁有生活能力且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共33户,48人;川河老年公寓运营3年了,居住着全县位无儿女孤寡老人。” 大豆铺村位于武川县城东部15公里处,国道穿村而过,是呼和浩特通往锡林郭勒、二连浩特的必经之地,驻村单位和企业共有9家。全村有耕地亩,农村人口养老、医保、低保实现全覆盖,该村年被列为全县“十个全覆盖”工程重点村之一,项目建设主要是采取“拆房留证”、“危房改造”、“以旧换新”和“村容整治”等模式进行改造,共完成拆房留证3处,拆旧建新17处,加固改造处,硬化街道3.1公里,新建公厕5处,文化广场1处,文化舞台1处,安装路灯32盏,新建垃圾池16处,巷道两侧铺砖1.2万平方米。 ◎月收入多元,日子过得美美哒 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的蘑菇远近闻名,村民因蘑菇产业而致富,60多岁的村民刘梅梅就在蒙禾源菌业基地打工。11月2日上午,她告诉记者:“我的工作是摘蘑菇和剪根,每月收入多元,不用出村就能致富啦。” 村民在菌业基地务工。 已装箱的蘑菇。 圪顶盖村卫生室。 圪顶盖行政村共有16个自然村,户,人,两年共改造9个自然村,覆盖人,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年均人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农户收入主要来源是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和效益分红,该村成为“十个全覆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示范村。 记者了解到,武川县圪顶盖村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全村建成和在建的食用菌大棚栋,2条现代化生产线,成为村民务工致富的产业基地。 ◎村民家里年收入不止翻了一番 11月2日下午,美丽乡村“十个全覆盖”网络名人行活动在回民区攸攸板镇的段家窑村、毫赖沟村和东棚子村进行采访,切实体会到“十个全覆盖”工程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段家窑村14.3公里主干路修到村民心坎里,毫赖沟村便民超市开到村民家门口,东棚子村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建到村民眼前来...... 广场角落的绿顶子超市格外显眼。 毫赖沟村村民健身广场。 东棚子村文化活动室。 58岁的张九威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东棚子村的一名村民,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我们家6口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家里年收入不止翻了一番,达到5万多元,吃得好,穿得好,心情也愉快!”而张九威家的变化只是回民区攸攸板镇5个行政村村民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个全覆盖”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回民区坚持一村一策、缺什么补什么,不搞重复建设等原则,对攸攸板镇东乌素图村、东棚子村、元山子村、毫赖沟村和段家窑5个行政村进行“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为首府“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报道组 记者:袁耀娟 编辑:薛晓芳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