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三 “新动能”之一:产业升级 3.1高技术产业势头强劲,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站在产业融合的视角,工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对国家的创新和竞争力至关重要。正因如此,服务业早已成为主导产业的美国在年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以复兴“美国制造”。实际上美国要复兴制造业的背后是因为它看到了高技术制造业占据了美国70%的研发,对其他产业和总体经济生产效率具有较大的外溢效应和拉动作用,而绝非由于制造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较大。 年以来,我国工业内部以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工业结构逐步迈向中高端。~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90%与5.9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40%与6.70%,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70%与15.50%,三个行业均大致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快速增长;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0.50%与10.00%,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90%与10.80%,两个行业连续两年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速;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40%与9.40%,保持连年增长态势;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80%和3.20%。年1~10月,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12.00%、10.90%、12.10%、13.00%、13.80%与13.20%,增速大幅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5.20%,较去年同期增长26.8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看似不高,但近年来,伴随“复兴号”动车组、“蛟龙号”深海探测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C”国产大飞机、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全球首个量子科学卫星“墨子”等一系列大国重器相继落地,我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另外,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不断崛起。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1亿元,同比增长22.40%。设计、制造、封测三个产业销售额分别为1,.40亿、.1亿及.6亿,增速分别为25.00%、27.10%及16.50%,设计和制造环节增速明显快于封测,带动其占比进一步上升,表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日趋平衡。 3.2多重因素拉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加速发展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电信、广播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三个子行业。从可获得的数据看,我们认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可能是拉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迅速的重要原因。 年一、二、三季度,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当季同比增速分别高达.74%、.65%与.90%,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以互联网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同时会催生对相关软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服务的巨大需求。再加上受消费升级驱动,人们对网上休闲、在线娱乐的需求不断上升,以手机游戏、移动观影、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新型生活方式越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以软件、音乐付费为代表的知识版权付费模式逐渐被人们认可与接受,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拉动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截至年10月,软件产业运营服务收入、IC设计收入、信息安全产品收入与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收入累计增速分别为21.10%、15.00%、18.20%、与17.60%,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7.3个百分点、7.5个百分点、10.8个百分点与1个百分点。 3.3内需拉动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年期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均处于个位数增长水平;在部分月份,通用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甚至为负值。受此影响,该时期上述三行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也较为低迷。不过,进入年后,三行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一改前两年的颓势,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截至年10月,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分别高达14.60%、27.10%与24.40%,利润快速增长带动三行业增加值迅速提高,年1~10月,三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分别达到10.90%、12.10%与13.20%。 实际上,行业利润快增的背后是需求的强劲拉动。主营业务收入往往代表了一个行业的总需求,我们分别用出口交货值、主营业务收入与出口交货值的差额作行业外需和内需的代理变量后,分析发现,内需在年对三个行业总需求的拉动显著增强。年1~10月,内需在三个行业总需求中的占比分别约为89.62%、91.44%与84.64%,大致估测,该时期,拉动三个行业总需求分别增长5.51%、5.95%与9.85%;与此同时,外需在三个行业总需求中的占比分别约为10.38%、8.56%与15.36%,拉动三个行业总需求分别增长0.83%、0.88%与1.68%。由此可见,内需是推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年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另外,年我国调整了GDP核算方式,将研发支出纳入GDP统计。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所有行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分别为6.08%、5.27%与1.70%,是工业内部研发投入较高的行业。因此,GDP核算方法的改变会使得该产业的总量和增速高于之前水平。 3.4内外需双轮驱动计算机电子制造业高速发展 年以来,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与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的走势较为吻合,尤其是两者在年的走势高度相符,但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与利润总额累计增速走势契合度不是很高。这或许表明,相对于反映收益的利润,该行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更看重反应市场需求的主营业务收入。从需求结构看,年以来,内需对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需求的拉动较为稳定,外需对总需求的拉动在年触底后迅速回升,成为该时期行业总需求提升的主要原因。年1~10月,内需和外需在该行业总需求中的占比分别约为51.39%与48.61%。大致估测,该时期,内需拉动行业总需求增长6.37%,较去年同期减少1.65%;外需拉动行业总需求增长6.71%,较去年同期提高7.35%。 由此可见,虽然内需仍是拉动该行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外需回暖才是推动驱动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年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外需的迅速回暖很可能与全球经济复苏带动有关国家进口需求上升有关。事实上,本轮全球经济的回暖早在年下半年便初见端倪,发达经济体制造业产出指数在年四季度显著回升,制造业PMI指数的回升则更早,或许正是全球经济复苏带动了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外需在年回暖。另外,年我国调整了GDP核算方式,将研发支出纳入GDP统计,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占所有行业研发投入占比达16.55%,是所有行业中研发投入最高的行业。因此,GDP核算方法的改变会使得该产业的总量和增速高于之前水平。 四 “新动能”之二:消费升级 4.1消费总量判断:未来5年消费进入“黄金时代” 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7.4%,最终消费率为50.6%,在底部已有6年的时间(-),从时间上来看已接近极限,而人均GDP也已达到国际元水平。所以,我们可推测,中国的U型底正逐步构建完毕,上升期将或在近两年来临。按国际经验计算幅度,中国未来5年居民消费增长率或将增长至45%的水平,而最终消费率或将增至60%。考虑到中国GDP以6-7%的平稳增长趋势,我们可以粗略估算出,居民消费总额与最终消费支出年增长率或将出现10%的高速增长,成为未来5年GDP的主要增长引擎。 考虑居民部门消费偏好,医疗健康、医疗美容、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保健智能家电、SUV新能源汽车等几大板块将优先受益。医疗保健板块:哑铃型人口结构下,老年人和新生儿将带来更多医疗需求;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将带动保健相关行业的增长。体育健身板块:“全民健身”浪潮袭来加之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将使体育行业成为高增长行业;休闲旅游板块:收入水平提升意味着居民在发展型、服务型消费上的支出将增加,休闲旅游板块属受益行业;消费行为上的互联化、移动化带动了近年在线消费市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让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数字阅读呈现快速增长。 4.2医疗健康,消费蓝海 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在过去20年有显著提高,年这一数据在城镇、农村分别为1.4%和3.1%,而到年,加权为7.4%,其中,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持续上升,而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提升略有下滑趋势。医疗保健支出在我国居民可分配收入中的占比总体增加。其中,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持续上升,而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提升略有下滑趋势。医疗保健支出在我国居民可分配收入中的占比总体增加。 我国逐步放开二胎政策,虽政策效果有限,但整体来看,将至少稳定住现有出生率且在此基础上略微提升。出生率增加,则新生儿的医疗需求将凸显。加之现阶段的新生儿父母多为80后独生一代,相比于父辈,其育儿观念已有较大改进。总之,新生儿市场及老年人市场将催化医疗保健消费的“新蓝海”。 保健家电作为“非必需”生活消费品,受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影响较大。在年金融后,我国迅速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恢复过来,人均GDP重新进入稳健增长的态势,年超过美元,年逼近美元(.99美元)。 在过去十年,我国居民在医疗保健的支出呈现快速增长,年至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CAGR分别为9.83%和15.15%。 我国按摩服务市场规模超千亿。传统按摩保健服务包括足部按摩、全身按摩、面部按摩等,服务形式主要为专业按摩师在实体门店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服务形式进一步拓展到通过网上预约服务上门等O2O新兴的形式。 按摩保健服务行业收入持续增。国内按摩保健行业在年至年收入规模分别为亿/亿/亿元人民币。由于该行业呈现高度分散化,大量小型按摩门店构成了行业的主体,实际行业规模应该超过亿。我们认为按摩市场规模将持续增加,因为:(1)国内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据如瑞士信贷统计,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已经超过美国,达1.09亿人;(3)消费者对健康问题的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