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连”得名蒙古语中的“额仁”一词,意思是海市蜃楼。这表达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荒漠中的人们,对美好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环境的无奈。 △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铁路宽轨联络二线上通过的首列中国货运列车 这是一座“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随着年集二铁路的开通,无数的货物和旅客穿梭于二连浩特口岸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口岸之间,这片原本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渐渐凝固为现实。 △二连站夜景 走进二连站站史馆,墙上的照片随着时间轴转动,从黑白渐入缤纷,从孤寂渐生繁华。而照片中一张张铁路人的面孔,也从青春韶华到刻满沧桑,难免令人唏嘘不已,但更加值得欣慰的是,60年来,不断地有更加青涩的面孔出现在一张张照片中…… 为了弘扬二连站的企业文化和历史,让未来每一个路过二连站,有情于二连站的你,都能够坐一回记忆的列车,徜徉于二连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品味老站风味,感受老站底蕴。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二连站站史馆~~ 二连站站史馆简介 △二连站站史馆一隅 二连站站史馆建立于年,年翻新重建,年又做了新的调整和补充。几经建设的站史馆,已成为站情、站史的宣传阵地,职工日常教育基地,车站对外交流窗口和铁路口岸形象的展示平台。站史馆以时间为主线,每十年划分一个空间,客观展示车站发展历程。 年-年诞生与开拓年1月1日,中、蒙、苏三国国际联运正式通车,轰鸣的汽笛声从此响彻北国边陲。同年4月,昔日的“伊林”驿站被设为二连镇,次年7月升格为旗县级,火车拉出的城市——二连浩特市初具雏形。从此,四面八方的知识青年肩负着祖国的重托,从这里开拓疆土,共建口岸,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宏伟篇章。 △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关于庆祝中、蒙、苏三国联运的报道 △50年代以车站为中心的建筑群 △中、蒙、苏三国国际联运通车盛况 △建站之初的二连站老站舍 △站史馆内景 年-年动荡与抗争随着中苏、中蒙关系恶化,边关吃紧。年1月,经国务院特批设立二连浩特市,地处反修防修前沿阵地的二连口岸掀起了备战备荒的浪潮。受政治形势影响,集二线由宽轨拨为准轨,在二连站原有基础上增建准轨到发场、编组场和换装设备,换装改在二连站进行。年口岸货运量和出入境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2%和57%。加之“文革”十年的影响,口岸发展遭遇寒冬。 △70年代职工政治学习会 △车站贵宾室 △站史馆内景 年-年复苏与建设地方经济开始恢复发展,生机活力开始迸发,共和国大地上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这一时期,人们重新振奋精神,以饱满的热情竞相努力工作。同时,宽轨场、准轨场、机械换装场相继扩能改造,运输能力大幅攀升。口岸站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为支援祖国边疆建设,上海知青王桂珍干起了货运员工作,认真检查核对货物 △年,站在调车机前合影的调车员 △年第一批女扳道员王红梅(右)、耿艳涛(左)认真执行要道还道作业 △站史馆内景 年-年回暖与开放年,中蒙关系恢复正常化。年,二连站修通准轨出国联络线,出口货物交接、换装作业移至扎门乌德站进行,结束了中蒙两国铁路运输不对等的历史。年,二连浩特市被列为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两国关系从此拨去阴霾,口岸边境贸易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二连站准轨场 △一辆满载集装箱的列车驶出雄伟的国门 △站史馆内景 年-年发展与壮大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阻挡不住口岸站迅猛发展的速度,进出口总量由不足万吨猛增至余万吨。崭新的国际候车室、明亮的如意阳光交接厅,口岸通关设施、环境、能力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雄踞四大铁路口岸站之一。 △年6月24日,在K23、K24次国际列车上加挂回转车,方便了中外客商进京商务活动的需要 △年9月28日,二连站边检场正式开通,这是接入的第一列货车 △站史馆内景 年至今变化与攀升 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了车站进出口货物结构的调整;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使车站的管辖里程更长、人员更多、跨度更大;站容站貌的变化,为更好地服务国际国内旅客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第一个口岸核心能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铁路口岸站、全局党内安全天数第一、进出口运量第一次突破万吨,数个“第一”将当年的“桥头堡”变成了沸腾的“黄金口岸”。 △年6月30日,二连站至蒙古国扎门乌德站宽轨联络二线开通 △换装作业区 △站史馆内景 上面展示的只是站史馆的 一小部分图文资料 想身临其境 全方位感受站史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