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穷游网 采访/撰文:李紫嫣图:邵明 年,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邵明,入了骑行的“坑”。06-07年骑行滇藏线及东南亚,08-09年骑行欧洲,09-10年骑行美国,11-12年从北京骑到伦敦,年骑行巴基斯坦……10年,20多个国家,累积骑行公里。 公里,赤道的总长度。 三十出头的他,已经骑车绕了地球整整一圈,还跟骑友联手创立了长途自行车品牌——不死骑(BOSKEY)。 邵明在巴基斯坦 古龙说,笑得甜的女人,将来的运气都不会太坏。把这句话里的“女”换成“男”,便可以毫无违和感地套用在邵明身上。 眼前这个满脸阳光、嘴角永远挂着笑意的大男孩刚开口讲他的故事,我便隐隐有一种预感:像他这样的人在路上骑行,多半是阳光多过风雨,善意多过厄运…… 邵明与路上偶遇的美国大兵 “我的第一辆车,至今还在一个活佛的庙里如果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需要的是时间、金钱和勇气,那么,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需要什么? 邵明说:一本杂志。 大学期间,邵明其实是个“宅男”。爱打游戏的他玩《帝国时代》玩到了半职业水平,还跟当时的清华北大联队参加过“国家杯”。“那游戏里有很多不一样的部落和民族,比如高丽人、玛雅人,他们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说着各式各样的语言……觉得很有趣,就有了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的想法。” 但那时,骑行还是件非常小众的事。把自行车视作代步工具的邵明,压根没想过自己可以骑车环游世界。 年,毕业后的他偶然在一本户外杂志上看到了骑行圈里有名的前辈——小辫儿骑车去西藏的报道。“当时我就觉得,这哥们儿特酷,也想照猫画虎地骑一次滇藏线。”兴冲冲地买了一辆二手山地车,他便照着杂志上写的路线出发了。邵明的第一次骑行,在大理到丽江的路上 二手车一路毛病,最终坏在了一个叫“田妥”的小村子里。 “当时下着雨,一个活佛正好开着越野车经过,看到我车坏了,给了我两罐红牛,直接给我拉庙里去了。”在庙里住了三天,邵明跟活佛成了好哥们儿。 “他的庙不大,人也相貌平平,在当地却德高望重,路人看到他会立马趴在地上的那种。他带我参观他的庙,讲了他怎么选上的活佛,最后我要走的时候,还给了我一张他的名片。” 万万没想到,就是凭着这张名片,邵明一路搭车到了拉萨。 “国道上的那些藏族司机,一看到活佛的名片,会双手接过,在额头上敲两下以示尊敬。”活佛带邵明参观寺庙 后来,他从西藏骑回大理的时候,又一次路过了那座庙,他把一些洗好的照片送给活佛,然后继续上路。 而他的第一辆“坐骑”,便永远地留在了活佛的庙里。“印度人对我说:You’remybrother在邵明眼中,骑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旅行:“传统的旅行,从A点到B点,人们会尽可能压缩在路上的时间。而骑行把两点连成一线,很多有趣的故事都是在线上发生的。” 正是这种乐趣,推动着邵明越骑越远。进入印度前,邵明在口岸留影 年的一天,他正在印度骑行。 为了躲避中午的炎炎暑气,他决定在夜里赶路,没想到却遭遇了交通事故:“一辆车拐弯的时候别了我一下,我紧急制动,连人带车滚到辅路边上,不知道什么东西就插进大腿里了。” 当时是凌晨两点,所有人都在熟睡,那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更医院或旅馆了。 这时,从两辆运货的卡车上下来了四个印度人。 “我的腿弯不了,只能躺着,他们就让我横躺在卡车的驾驶和副驾驶位上。第二天早上我醒来一看,发现那四个哥们儿竟然直挺挺地挤在另一辆卡车上,坐了一晚上。唉哟,当时我都快哭了!” 邵明本想给他们一些卢比表示感谢,他们却谢绝了。其中一个印度小伙说了一句让邵明至今难忘的话:“You’remybrother.”施以援手的印度朋友们 一次意外事故,让他感受到了印度人民的善意和友好。而生活似乎总是这样,先扇你一耳光,然后给你个枣。在欧洲,迷路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冬天,他路过瑞士的法语区,因为走错了路,阴差阳错地来到一个山间小牧场。 “一个淳朴善良的牧民大叔接待了我。我在他家喝牛奶,晒太阳,抬头就能看见雪山,那种感觉特别好。” 或许是当时的回忆太过美好,才让他生出些许遗憾:“那个地方太偏僻了,而我又是走错路才到的,现在再让我去,我已经找不到那个牧场在哪儿了。”邵明在瑞士“在美国,我有90天住在当地人家里骑行就没有烦心事儿了?当然不是。 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背后,邵明跟所有旅行者一样,也要面对住宿、签证等现实问题。 “如果是骑长途,肯定要带上防雨帐篷、锅灶、水和干粮。如果不想风餐露宿,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做沙发客,住当地人家里。我在美国骑了六个月,有90天住在当地人家里。”在美国,做个沙发客在欧美国家,中产的农牧场主总会给骑行者提供关照。“停车休息的时候跟当地人聊天,他们问我住哪儿,我说搭帐篷,他们说‘别搭,你会冻死的’,然后就领我回家了”,而且他们“不是真的让你睡沙发,有时会给你提供单独的房间”。 邵明很少白吃白住,美术专业毕业的他总是会送一些自己的画给沙发主人。“有一次给一家男主人画了一幅肖像,女主人给了我40美元。画多了我还会摆摊卖,还真有人买……” 邵明的画 听他眉飞色舞地讲述这些经历,我突然意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沙发客,掌握一门手艺是多么的重要。 因为在路上获得过很多帮助,他也经常在北京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他看来,沙发客贡献出自家的沙发,是一种简单而真挚的回馈。邵明在美国 “人还没骑到口岸,签证过期了环球旅行,签证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骑行不能保证速度,尤其是像他这样的随意党,一听到当地人推荐的小众景点,立刻绕路、甚至折返去看,一来二去,也会遇到骑至口岸时签证已经过期的情况。“我的第一个巴基斯坦签证就是这样浪费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一些环球骑行者会选择在第三国办签证,边走边办;或是带着自行车飞到某个国家,甚至在当地买车。 邵明在欧洲 遇到nice的入境官,他也会因骑行而得到更长的停留时间:“我是在美签入境截止最后一天到的美国,说来也巧,那天正好是《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逝世40周年的日子。签证官一听我是去骑车的,二话没说给了我六个月的期限。” 大部分的陆上口岸可以骑行通过,但也有一些比较奇葩的。 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跟对面的海关很近,就几百米,但是这段路必须坐机动车才能过。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更夸张,从塔什库尔干到Sost的这段路必须坐国际大巴,否则不让过……这些经历从他口中讲出来,听着稀松平常,但对于坐飞机出国的旅行者来说,无疑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远望红其拉甫口岸除了签证、食宿等现实可感的困难,有人会觉得,骑行最大的难处其实是孤独。 从加州到亚利桑那,邵明曾一个人骑车穿过浩茫无垠的大沙漠,“长时间遇不到人,真的挺孤独的。”有时,他会用听音乐的方式来排遣孤独。当然,他也承认:“这种方法并不安全。” “不过,骑一会儿又能遇到人了,孤独一段,开心一段,就跟生活一样嘛。”“自行车也有很多种类07年,邵明开始在豆瓣等社交平台上用“小明不死”这个ID,后来微博也沿用了这个昵称。 问他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他说“纯属偶然”——“别人比我先用。注册豆瓣的时候突然就想起它了,感觉跟自己的经历、信念都挺契合的,过关斩将还能不死,挺有寓意的。” 在路上,邵明喜欢给朋友们寄明信片 如果你问他,早年骑行经历给他留下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他一定会说“选一辆适合自己的车”。自行车是一趟骑行中最大的硬件,车没选对,旅途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糟心的问题。国内有不少人会骑着山地车轧马路,这在邵明看来,其实是“中国人不懂自行车”的典型体现。 他用不同的汽车种类来比喻自行车的区别:“公路车是超跑,车身轻,追求速度,环法、环青海湖这种公路自行车赛会骑;山地车是越野车,在崎岖不平的野路上骑的;城市车是城市里的小轿车,追求轻便美观,不需要很大的强度;而旅行车则像房车一样,要有装行李的货架,舒适稳定,负重能力强。” 骑行蒙古国,一路是平坦笔直的铺装公路 在他看来,国内外很多铺装公路,路况倍儿好,根本用不着山地车:“我去欧洲骑的是山地车,那会儿第一次看到别人骑旅行车,也不理解,觉得这车怎么长得这么土,跟个二八车一样。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才是旅行车真正应该具备的基因。” 一辆好的旅行车,必须有高强度的车身,可以承载结实的货架和满满的驮包,“我有一阿根廷哥们,负重70公斤环游非洲,背着帐篷炉子,跟背了一个家似的。”邵明口中的阿根廷哥们 Nicolas_M邵明也曾“背着家”,骑去伦敦看奥运 “从骑车到造车,就像在打怪升级年,在国内买不到优质旅行车的邵明决定联系厂家,自己造一批长途旅行车:“主要是想做辆自己的车骑出去,工厂说至少20辆一批,我们抱着凑够这20辆的心态发了帖子,结果还供不应求了。” 就这样,长途旅行车品牌——“不死骑BOSKEY”诞生了。 不死骑(BOSKEY)自行车 “不死骑”的另一个创始人赵月明的昵称也叫“小明”,江湖人称“赵小明”,是邵明的骑友。这两个小明原本都是骑车者,却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造车者。 对于“非专业”的他们来说,这个转变其实并不容易。他俩就像在联手“通关打怪”似的,一点一点克服着创业路上的艰难险阻:“赵小明”是个技术咖,看到一辆车就知道是哪个年代、哪个牌子的,他专注于研究国外品牌,把硬件打造得日臻完美;“邵小明”是个社交狂,他负责了解行业的情况、打通供应链、提高品牌知名度……不死骑三位联合创始人:赵月明、邵明、林昊随着“不死骑”在骑行圈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骑行爱好者开始骑着他们造的车去环球旅行。 邵明收集了“不死骑”的粉丝们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所有明信片,看着它们,他比自己骑在路上还开心。“车友们总是很积极地给我们反馈”,这让“打怪”路上的邵明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不死骑的粉丝们,简称“不死粉”无论是在环游世界的途中遇到困难,还是在埋头造车的当下偶有挫折,邵明在讲述的时候总喜欢一笔带过,若不是我不断追问细节,他可能“半笔”都讲不出来。 看他对困难毫不萦怀、时刻阳光开朗的样子,我想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小明不死”这个ID了。 小明不死,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名字上的映射。Q:骑行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吗?A:其实还好,对体力要求不高,你又不竞速,慢慢骑就好。Q:骑行的时候会带相机吗?A:我基本上只带手机,最多带个卡片机。Q: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旅行?A:邮戳、明信片、票据……能收集的我都会留存下来。我去美国的时候收集过一个特酷的:掉落的车牌。在美国数百公里的Freeway上骑行,只要留心观察,不难找到从汽车上掉下来的车牌。邵明收集的美国车牌 Q:作为清华美院的毕业生,会以专业的角度去看某个景点吗?A:挺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中医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