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为:全国政协“促进边境合作区建设”调研系列报道二:产业转型升级要立足自身实际 原载于:人民政协报,6月6日 作为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口岸和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两个国家级边境合作区之一———二连浩特市已成为我国北方对蒙经贸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枢纽和平台:年贸易额占中蒙贸易总额的60%以上;出口的机电产品约占蒙古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水泥、钢材等建材产品和果蔬粮油等日用品约占蒙古国市场份额的80%左右……不过,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二连浩特边境合作区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的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否打造对蒙贸易的“升级版”,将是二连浩特边境合作区新的挑战。“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的两个国家级边境合作区共同存在着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发展空间不足、管理体制有待改进的问题。”6月2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促进边境合作区建设”调研组来到呼和浩特市,在下午召开的座谈会上,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情况时说,特别是像二连浩特这样的边合区,本身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偏高、内生动力不足,再加上自然气候恶劣,资源禀赋差,水资源严重短缺,因而在培育发展产业方面难度较大。调研组在二连浩特边境合作区调研中了解到,二连浩特合作区产业层次较低,多数企业产能主要集中在口岸进口的铁矿石、木材、绒毛等资源型产品初加工环节,技术含量低,处于价值链低端。从数据上看,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区入驻企业户,其中,木材加工业28户、矿产品加工业11户、建筑建材业30户、仓储物流业21户、绒毛加工业4户。但规模以上运营企业仅占20%左右,其余企业均为作坊式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多为内销,不涉及出口,对口岸贸易的影响有限。与此同时,由于交通运输不畅,近几年来,虽然进出口需求增长很快,但口岸运行陷入了“进不来、出不去、走不了”的困局。“二连浩特边境合作区目前产业层次较低,但在产业发展中,还是要立足自身实际,不能一厢情愿盲目制定发展高端产业、引进高新技术等。”调研组成员韩方明建议,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发展高端产业的基础与条件,有些高新技术不是一厢情愿想引进就能引进的。韩方明认为,二连浩特市自身市场需求有限,同时由于远离劳动力市场,远离商品中转市场及市场终端,产业链条短,物流时间长费用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从企业角度来看,在二连浩特市投资建设高端产业不划算。“在目前国内外环境大背景下,大家都想做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但这些产业发展并不容易。”韩方明说,二连浩特还是要从自身产业基础出发,立足原材料深加工业转型升级。韩方明进一步说,产业转型不是完全放弃原有产业,抛弃资源不用,而是要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注入新科技、提高附加值,把原材料深加工为终端商品。调研组成员刘晓榕建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产业转型升级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配套。“我们在二连浩特边境合作区看到的一个铁矿石进口加工企业很受启发,他们根据企业自身实际,自建铁路检修场,不仅满足企业自身需要,还能为蒙古合作方提供服务,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刘晓榕表示。调研组成员李克农也表示,二连浩特边境合作区在产业规划方面,到底发展哪些产业要和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结合市场情况,找准差异性。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