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中国人,都知道山西有个洪洞县。“洪洞”之名闻天下,原因有二:其一,明初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始于此。清末刘大观有诗曰:“此地别故乡,明代迁移忙;五百余年后,古槐民不忘”。洪洞,是大多中国人根之所在。其二,明代中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有一则《玉堂春落难逢夫》,讲的是发生在洪洞县的一段冤案故事,此事后来被改编为京剧《玉堂春》,洪洞冤狱让天下人不寒而栗。 关于“洪洞”,地方志的记载是,因城南有上古传说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对此,老宋甚疑之。因为“洪洞”,在发音上,读作“hongtong”,而非“hongdong”,实与“古洞”无关。 考“洪洞”历史,西周为“杨”地。“杨”,金文如人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推测古“杨”人为一崇祀太阳的部族。西周初,文王庶子伯侨受封于此,为杨侯。另据史家考证,古“杨”人从这里向南迁,至今湖北房县杨子山附近,建“杨”国,后又东迁至江苏一带,留下扬州、扬子江等有关地名。在洪洞,杨侯伯侨的子孙世袭达四五百年,到晋献公时,将杨侯国灭掉,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曰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汉代学者扬雄在自叙家世时说:“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所以,洪洞,是杨氏的发祥地。东魏时,在杨县北25里建屯兵城堡“洪洞戌”,也称“洪洞镇”,洪洞之名从此出现。 东魏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老宋以为,“洪洞”一词,应当出于“鲜卑语”。那么,“洪洞”一词,所指何意?我们说,鲜卑语与满语近缘(详述见老宋《“桑干”正解》)。“洪洞”应为满语中的“Hoton”,意思是“城”。如“瓦力霍吞”意为废城。“火里火疃”意为山谷之城。 令人惊讶的是,蒙古语中,“Hoton”一词,也有“城市”的意思。如呼和浩特、二连浩特。“浩特”、“霍吞”、“火疃”,实为同一词汇的不同音译。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固定的城堡”、“城市”涵义的“浩特”,是近代人所赋予的。“浩特”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水草旁的“聚居地”、“定居点”,这种定居点是非固定的,经常搬迁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行营”的意思。 其实,“霍吞”也好,“浩特”也罢,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汉语词汇——“滹沱”。 “滹沱”,作为地名,从河流、山川、村寨、城镇,大大小小不下一百多个。如西安的“马滹沱”、“沙滹沱”、“金滹沱”,山西孟津县的“贾滹沱”,洛阳市的“苏滹沱”,包括山西浑源县的“沙圪坨”、山阴县的“黑疙塔”等等都是。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滹沱河”了。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与滏阳河相汇入海。全长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滹沱河,历史久远,古代又作虖池(音同“呼驼”),《礼记》称“恶池”或“霍池”。《周礼》称“厚池”。战国时称“呼沦水”(呼池水)。秦称“厚池河”。《史记》称“滹沱”,也称“亚沦”。东汉称“滹沱河”。《水经注》称“滹沱”。曹魏称“呼沱河”。西晋称“滹沱河”。 不难看出,“虖池(上古音驼)”一词,商周时就已存在于汉语之中。对于“滹”的解释, 《集韵》:“火五切,音虎。与‘浒’同。”而《说文解字》:“浒,水厓也。”《尔雅·释丘》:“岸上浒”,《疏》:“岸上平地,去水远者曰浒。”也就是河岸边的台地。现代考古发掘证明,远古人类的定居点恰恰都位于河流不远处的台地之上。 上古先人经历了“渔猎——游牧——农耕”不同时期,在最初的渔猎和游牧时期,都是“逐水而居”。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总是找一块有水的地方,暂时安顿下来,这块地方就被称为“滹沱”。老宋在雁北师专上学的时候,有一女同学,洪洞人,管“水”称“fu”,读若“服”。“fu”、“hu”,一音之转,想必有一定的关联。 现在,我们往往对上古历史不置可否。老宋认为,虽说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风云变幻,历史迷雾重重,但上古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族群迁徙的密码。那就是“方言”、“风俗习惯”和一个个古老的“地名”。从“滹沱”到“浩特”,再到“霍吞”,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女真”、“鲜卑”、“蒙古”等族与先商东夷族的亲缘关系。 再看“滹沱河”发源地的那座“泰戏山”。“泰”字,金文小篆:上部是人的形状,它的两侧有手,用手从水里把落水的人托起来,落水者就平安了。“戏”字,从虍从豆从戈,祭祀或进餐时,有人头戴虎头面具、持戈舞蹈。“泰”与“戏”合起来,就是一段被湮没了的上古历史:一个族群经过长途迁徙跋涉,来到滹沱河源。他们在一块离河水不远的地方安顿下来,作为暂时的定居点。突然有一天,洪水自天而下,淹没了他们的“家园”。他们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搏斗,许多族人被洪水冲走,幸存的族人相互搀携,到海拨较高的山上安营扎寨。重新安顿下来之后,惊鸿未定的族人举行了一场巫祝活动,也就是“戏”,以此纪念洪水中死去的族人。关于这段历史,上古神话有“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实际情形可能是由于地质活动,位于黄河中游山陕峡谷的一座山体崩塌,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文献有“鼎湖”的记载),河水上扬越过吕梁山北端的峪口,灌入盆地所致。 与“洪洞”、“滹沱”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上古词汇:崆峒(倥侗、空同)。 “崆峒”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崆峒山距离甘肃省平凉市区12公里,东至西安市多公里。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山的广成子,因此被称为道家第一山。而在河南省临汝县,也有一座空同山。历史上还出现过空同氏:“出自子姓。盖因空同山也,因氏。(见《郑通志·氏族略》)。 关于“洪洞“、滹沱”、“霍吞”、“崆峒”,老宋的看法是,均为“Hoton“这一词汇的不同标音。其最初意思是“水边的土地”或“有水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出“定居点”、“行营”、“城市”等意。 至于“洪洞”,是“滹沱”一词被女真、鲜卑等族带到东北地区,转音为“霍吞”、“火疃”,鲜卑人南下,又写作“洪洞”。中间经历了一个“出口转内销”的过程。 地名是解读历史的密码之一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白癜风医疗的饮食禁忌 |